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民 生 之 福
——曾都着力改善民生纪事
作者:唐天才
  近日,曾都区均川镇包家巷村9组村民罗学洪正忙着喜迁新居。原来,他原有的3间土坯房在今年夏季被洪水冲毁,在该镇政府的救助下,3间红砖瓦房建起。入住新房的罗学洪高兴地说,能住上新房,真是托党的福啊!
    曾都区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改善民生文章,让百万群众受惠改革发展的成果,“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蓝图,正在曾都成为生动的现实。
  冬天来 温暖到
    今年,曾都遭遇洪水,数十万群众受灾。
    曾都区委、区政府把灾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切实安置好灾民生活。经摸底,全区1733户共3484间房屋因灾倒塌需要重建,700个特困户的1700间危房需要改造。全区下拨倒房重建资金528万元,下拨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款324.8万元,各地组建恢复重建专班,实施包保责任制,帮助灾民建房。目前,倒房重建已竣工3276间,1300间危房已改造完毕。年底,所有因灾倒房的农民和特困户都能入住安全房。为让灾区人民和农村特困户顺利过冬,曾都向灾区发放生活救助款196万元、救济粮49.25公斤、棉被3583床、棉衣2583件、棉裤2293条,灾民生活得到保障。
  上学好 就业多
    学生下课了可从饮水机里接纯净水喝,就寝时可从开水房里打热水洗脚,喝水用水免费而且方便。这是记者近日在殷店镇东坡中学看到的情景。今年5月,区政府决定,全区中小学学生喝水由政府埋单,中小学每班每日提供1桶纯净水。曾都还通过示范带动,解决学生“就餐难、如厕难”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曾都固基强本同时抓。该区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举办多场招聘会,经常搜集并发布用工信息,及时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提供免费服务,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和开展定向培训,发展打工经济,落实下岗失业人员经营优惠政策,加大小额担保贷款的工作力度,促使更多的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据悉,1.3万农村贫困劳动力经过培训提高了致富本领,2800人成功通过转移实现就业脱贫。今年,全区新增就业9207人。
  安全水 致富路
    让5万农民喝上安全水,是年初曾都区向社会承诺的 “十件实事”之一。2007年,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共投资2037万元,兴建饮水工程1287处,27个镇、72个村、5.45万农民实现了安全饮水。
    解决农村群众行路难,是曾都着力解决的一件大事。该区通过建立“政策支持、社会支援、多元投资”的筹资机制,使境内通村公路四通八达。至11月底,全区共完成通村水泥公路874公里,提前1个月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病无惧 老无忧
    让农民看得起病,是曾都区的又一件大事。该区充分利用合作医疗惠农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参保,至目前,全区农民参合人数已达93.3万人,38万名参合农民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启动农村低保,落实特困群众大病救助政策,建社会孤儿福利院,完善乡镇福利院设施,曾都民生安全网越织越密。今年,曾都城乡特困群众1万余人享受大病救助政策,全区有2.75万人获农村低保救助,3.89万名低保对象同时纳入医疗保险,9262名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明显减少。
    孤残儿童将有自己的“家”。曾都今年挤出750万元,在南郊征地21.5亩,兴建社会孤儿福利院,首批社会孤儿即将入住。该区还拿出130余万专项资金用于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目前,73所农村福利院遍布曾都各地,集中供养了7200名农村五保老人。福利院设施齐全,老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本报记者 唐天才 通讯员 李鸿昌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民 生 之 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