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现代农民新生活
作者:马培春
  见习记者 马培春 通讯员 张龙 吕鹏翔
    对全市190多万农民来说,200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粮食总产稳定高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2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农民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油桃、板栗、土豆等特色板块初具规模,70%的农户在特色种、养殖业中受惠……
  实惠多多
    曾都区东城永久村村民沈瑞全特别感激的是,他的两个孩子现在上学不用愁了。
    沈瑞全的女儿上初中,儿子上小学,妻子常年有病,一家人的生计全靠他种田,两个孩子几次差点辍学。2005年, “两免一补”政策出台,沈瑞全的两个孩子免除了学费、杂费。今年起,教科书也免费了,还享受到生活费补助。
    今年8月底,我市5.45万名农村特困群众顺利过度为 “农村低保户”,并陆续领到最低生活保障金。至此,和城市困难群体一样,农村特困家庭有了“保护伞”。沈瑞全一家四口都被纳入低保对象,享受每月200元的保金,还和其他农民一道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同村的费大享也不无感慨。前不久,他被确定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对象,继经济开发区望城岗村1358名被征地农民之后,成为被征地农民保险金的又一批受益人。
  便利多多
  一提到“农民”,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情景。曾都区尚市镇群金村村民张成国却说:“那是过去,现在,我们是鸟枪换炮。”
    今年3月,张成国抓住举办桃花节的好时机,办起了农家乐,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净赚1万多元。
    尚市镇属丘陵岗地,水资源贫乏,早些年农民勤扒苦做仅能混个肚儿圆。经过数年努力,该镇的油桃和葡萄规模化种植渐成气候。张成国的名片上留有两个座机号码,两个手机号码。“平常业务太忙,一部手机根本用不过来,我一个人用两部,家里还装了固定电话。”他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张成国家里冰箱、彩电、空调等样样齐全,他说,这些都得“仰仗”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渠道,也与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分不开。
    目前,全市共建成通村公路1177.7公里,通村公路延伸到农户的家门口,不仅改变了农民的出行方式,还为地方经济的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交通支撑。近几年来,电话通到农户的家里, “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大笔的生意在电话里 “敲”定,买方直接开车到村里收购,农民足不出户看财源滚滚来。
    据了解,我市大部分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洛阳的白果、三里岗的香菇、柳林的板栗、太平的吉阳大蒜等都已远近闻名,成为一方经济支柱。
  追求多多
    “来,尝尝我们的板栗。”12月24日晚,走进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东庄畈村高桂华家里,主人热情地招呼大家。刚在火炉旁坐定的记者伸手去拿,感觉很冰凉。“这板栗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看记者一脸的惊讶,高桂华说,现在冰箱在农村已经不是稀罕物了,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这叫“怀抱火炉吃冰果”。
    高桂华是村里的名人,担任东庄畈村妇联主任的同时还兼任村民组组长。在工作中她发现,农民们很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很多人还订报买书,通过现代媒介了解外界的变化。“农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都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高桂华说。
    从外面来的人也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农村大不一样了,屋顶有卫星锅、太阳能、水塔,地下还有沼气池。”在大洪山开往随州的班车上,一位乘客手指路边一栋栋漂亮楼房,道出了农民的现代环保节能生活。
    据了解,我市农村“一建三改”工程自2003年启动,全市已建成沼气池4700口,改厕、改圈、改厨3300户,为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开了个好头。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现代农民新生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