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母爱,在这里延伸
——走进随州首家留守儿童服务站
作者:许享红见习记者祁鑫韧
  图为留守孩童在服务站里开心地下跳棋。 (许享红摄)
    他们,父母不在身边,渴望着母爱和亲情。如今,他们已不缺少母爱。
    她们,身兼数职——妈妈、老师、生活辅导员,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博大的爱。
    对他们来说,生活很幸福;对她们来说,付出很快乐。连接他们之间的桥梁,是我市首家留守儿童服务站。
  一群特殊的孩子
    12月19日,寒风飕飕,曾都区洪山镇郭集村小学,却暖意融融。我市首家留守儿童服务站设在这里,300多人的小学,有66名留守儿童,最小的6岁,最大的12岁,分布在学校6个年级。他们来自洪山镇桥河、郭集、观音堂3个行政村。
    “爸爸,我想你了,什么时候回来啊?我和爷爷在家里等着您!”趁着下课时间,张进来到留守儿童之家,在生活辅导员的帮助下,接通了远在广州的爸爸的电话。
    张进今年10岁,一副机灵可爱的模样,但说话时总是低着头。从两岁开始,他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即使偶尔回来,停留时间也很短暂,张进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张进年纪不大但很懂事,爷爷的身体不是很好,晚上经常咳嗽,这让张进很心疼,他经常帮爷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捡柴、提水……
    每次想爸爸妈妈了,张进就打电话给他们,他经常梦到和爸爸妈妈睡在一起。12月27日是张进的生日,爸爸许诺买辆自行车寄给他。不过张进更希望看到爸爸妈妈,他在日记里写到:我希望自己可以快点长大,赚很多的钱,那样爸爸妈妈就可以一直陪在我身边。
    今年10岁的鲍寅寅,眉清目秀,但不幸的是她3岁时就父母双亡了,剩下奶奶照顾她,但奶奶年纪大了,对她学习生活上的照顾力不从心。对亲情的渴望写在小寅寅的脸上。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一些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加上年老体弱的监护人很难给予及时引导,一些孩子出现厌学、自卑、调皮现象。
    今年上三年级的周扬威是单亲家庭孩子,他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他跟着爸爸,但爸爸另外成了家,亲情的“短缺”使他说话有些口吃,因此小扬威有些内向,甚至自卑,不与同学交往。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会躲在一个角落里,看照片、掉眼泪。
    66个留守儿童,有着66种不同的个性和成长故事,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渴望父母陪伴、渴望亲情。
    洪山镇外出务工经商的有9176人,其中夫妻双方外出的2325户,外出妇女3050人,全镇留守儿童1948人,跟随父母在外寄读的273人,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一群特殊的“妈妈”
    在留守儿童服务站里,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同时也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妈妈。
    留守儿童服务站里,图书、电视机、影碟机、电子琴、象棋、围棋、跳跳棋等娱乐设施,为郭集小学66名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还有亲情电话架起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桥。
    吕艳章担任班主任、语文老师,兼做留守儿童服务站的爱心妈妈,有一件事令她刻骨铭心。一次,开少先队动员会时,她让学生们说自己的理想,“我当老师、我当医生、我当飞行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周扬威却压低嗓门说:“长大我不知道想干什么,我只想妈妈,希望爸爸妈妈复婚,全家在一起……”吕艳章泣不成声了,她当时对小扬威温柔地说:“以后我就是你妈妈!”
    师恩如山,母爱如山。每个周末,吕艳章都将小扬威带回家里,为他煮饭烧菜、洗衣洗澡,与他谈心聊天。两年过去了,小扬威变得开朗善谈,上课时主动回答老师问题,下课后与同学们一同玩耍。周扬威开心笑道:“吕老师教会我很多东西,如写作文、洗鞋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长大了我要当科学家。”
    鲍寅寅有两个爱心妈妈、两个家,村里的爱心妈妈鲍琴照顾寅寅的日常生活,随州邮政局的爱心妈妈肖阿姨,负责她的生活开支,放假了鲍寅寅就回到随州城里的家。
    郭集小学留守儿童服务站现有20个爱心妈妈,“当爱心妈妈不容易啊!”郭集村小学的刘红涢老师说,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有很多不会穿衣叠被,父母不在身边,爱心妈妈先是代劳,孩子稍大一点就手把手地教。冬天,爱心妈妈每个星期给孩子洗一次澡,换洗一次衣服,还一起吃饭,辅导作业,帮助孩子整理文具。
    刘红涢的班上有个叫王子雪的小女孩,爸妈在广州打工,跟着奶奶生活。开始她每天上学衣服拉链都歪着没拉拢,现在不但学会了穿衣服,还会自己梳辫子了。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很多留守儿童自律意识比较差。6岁的严宜杰就是一个“活跃”分子,小问题不断。刘红涢与严宜杰交流的同时,经常给他在广州的妈妈打电话沟通,商量调教孩子的办法,以前不会写字也不愿写字的他,目前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严宜杰的妈妈严红燕在电话中告诉我们:“把孩子交到刘老师这样的爱心妈妈手上,我非常放心!”
  一套特殊的网络
    “乱翻栏杆很危险,安全出行要谨记……”郭集村留守儿童服务站的远程教育教室里,洪山交警中队的刘亚军警官正在为留守儿童讲安全知识课,66名留守儿童,腰板挺得笔直,聚精会神地听着。
    市妇联副主席张清说,留守儿童的安全和成长问题,一直是整个社会牵肠挂肚的事情。曾都区洪山镇以镇妇联为依托,完善了留守儿童跟踪服务工作机制。该镇从2005年起成立专班,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如今,全镇1948名留守儿童每人都有两个档案——家庭档案和成长档案。档案里清楚地记载着父母的联系方式、学生在家期间受哪些亲属监护等基本信息,档案定期整理,定期更新,随时掌握留守儿童身体状况、学习情况、生活现状等。此外,还有联系卡制度,对外出务工经商家庭的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调查,完善的制度一直伴随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
    郭集村小学从社会上聘请相关人员,建立了镇、村、组三级志愿者服务网络,孩子的生活、学习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儿童各方面的能力都稳步提高。
    服务站还经常开展各种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如“好习惯伴我行”讲卫生行为比赛,跳跳棋、乒乓球、象棋比赛;观看爱国影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老师、爱心妈妈和生活辅导员,对孩子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郭集村留守儿童服务站站长李运明说,留守儿童在这里有了心的依靠,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省妇联副主席赵吉凤说,郭集村留守儿童服务站的经验应该在全省推广。
    二年级长相俊俏的孟月欣,三年级有着明星脸蛋的周珊珊、喜欢下棋的蔡方圆,五年级口齿伶俐的邓玉洁……66个孩子66枝花,他们在服务站里沐浴着亲情的阳光,享受着“母爱”的呵护。本报记者 许享红 见习记者 祁鑫韧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母爱,在这里延伸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本埠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