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雷于国:菇乡领路人

  他是大山的儿子,有着山一样的情怀;他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对农民怀着深深的情谊。通过二十余载的摸爬滚打,把菇乡人民的香菇送出了国门,远售到了世界各地,演绎了一出精彩的“香菇”神话,成为菇乡农民致富的领路人。他就是湖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随州市政协委员、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雷于国。
  人物名片
    雷于国,41岁,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湖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随州市政协委员,曾都区政协常委。
    他还是湖北省第十届青年委员、随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曾都区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企业荣誉榜
    ★公司注册的 “大洪山”牌香菇荣获“湖北省消费者满意产品”奖,连续三届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获得“随州香菇”原产地标记注册。
    ★2000年至2006年公司先后获得 “全国外商投资双优奖”,“湖北农业企业五百强”,“湖北省光彩之星私营企业”,省、市 “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随州市十佳民营企业”,“随州市诚信纳税十佳企业”,“曾都区十大纳税企业”。
    ★2007年公司先后获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省农产品出口先进单位,全省出口十强龙头企业,全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家历程
    雷于国的家乡位于编钟古乐之乡,炎帝神农故里,随州市曾都区三里岗镇。那里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祖祖辈辈依靠土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上世纪80年代初,家乡发展香菇生产,从此他就与香菇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就下了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最开始背着麻袋走家串户、翻山越岭、起早摸黑地贩运香菇。
    1984年,他独自身扛20公斤香菇南下广州,一次赚了500余元,这是他第一次尝到了甜头。通过第一次吃螃蟹,他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光靠种田还不行,依靠土地致富路子窄,应该发展香菇产业发家致富。在信用社的支持下,他放开手脚贷款收购香菇,依靠诚实经营,几年下来家里就盖起了楼房,添置了家具,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日子,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鼓励他把生意做大,带动更多的农民富起来。
    1997年,凭着多年的走南闯北的经验,雷于国注册了三里岗首家香菇经营企业“随州市雷氏菇业有限公司”,从此结束了小打小闹的原始经营方式。公司成立两个月就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大洪山”牌香菇的商标。1998年投资150万元兴办了占地1334平方米的公司办公楼和香菇加工厂一个,当年就实现收购、加工、销售香菇500吨,业务拓展到广州、深圳并转口到了港澳,销售额达2500余万元。
    通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长,三里岗镇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省内外客户云集,竞争日趋激烈。雷于国考虑到光靠国内市场,卖的只是资源,中间经销环节太多,产品价值得不到发挥,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营出口,只有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减少中间环节,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在我市各级政府、国税、商务、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成为随州市第一个“背”着山货“赶洋集”的农民。首家在三里岗成立了中外合资“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是第一个以农特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第一个具有农特产品自营出口权的企业,第一个将当地农特产品加工出口到国外市场,并一举成功。产品远售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主人公告白:我是地地道道的“背”着山货“赶洋集”的农民。
    2005年,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出口香菇高达100余万公斤,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创外汇718万美元,实现税收300万元。
    2006年,公司投资150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14亩的现代化的加工厂房,购置了先进的香菇深加工生产线设备,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公斤,出口创汇突破1000余万美元。通过出口大大提高了香菇的价格,调动了菇农种菇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卖菇难的问题,同时也带动了三里岗香菇产业的良性发展,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公司首家实现了精制干香菇罐头出口,同时通过了国家商检总局出口食品卫生注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HACCP、美国FDA等相关认证。公司总经理雷于国还光荣出席了2001年度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持召开的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50周年暨支农座谈会”,受到时任行长戴相龙的亲切接见,并代表“湖北农民企业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随州日报》等20多家主导媒体记者先后对雷于国进行采访报道。省里许多领导都来过公司视察,对公司给予了高度评价。
    ◆主人公告白:真正的企业家,比赚钱更重要的是负起社会和道德的责任。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最让雷于国关心的是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公司只要需要招人的时候,首先是考虑到下岗职工。
    2006年6月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需招一名会计,雷于国得知政府正在搞机构改革,镇经管站很多会计都下了岗,正在寻找工作,于是他主动找到了原镇经管站下岗会计何某,聘请他为公司的会计。何某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你真是我的大救星。”但雷于国只是笑着说:“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政协委员应尽的职责,为社会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理所当然的。”
    2004年5月,雷于国从《楚天都市报》中无意中看到一则消息,一小学生眼睛被扎伤正急需要钱治疗。雷于国亲自赶往武汉爱尔医院为这名小学生捐款5000元,并连续两年,每年为这名小学生捐献2000余元供其上学。
    2005年4月,三里岗镇刘店农民张某的女儿得重病,因家庭贫困无钱医治,雷于国闻讯后为其捐献了5000元医疗费,事后因医药费不够,又为其捐献1000余元,并号召公司员工捐款1400余元。
    现已病逝的三里岗镇柳树湾村四组农民杨相发,因瘫痪在床,雷于国每到逢年过节,都去看望并给予财物救济。
    公司内部有两名员工因家庭困难,公司多年来先后出资1万余元,给其子女上学。
    公司多年来积极参与团市委组织的为下岗职工送温暖,献爱心公益活动,每年拿出5000多元救济山区贫困学生。
    2006年公司捐款4000余元给三里岗政府为革命先烈修建烈士陵园。
    像这样献爱心,热爱公益事业的事例举不胜举。在随州市,雷于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的种种善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为自己捞个好名声,而是站在市政协委员、优秀民营企业家的高度,为社会担当一份责任,尽一份义务,作一份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讲:“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是靠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现在是该我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主人公告白:热心公益事业,真诚回报社会是良好人格的体现。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雷于国:菇乡领路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创富人物】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