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反思
气象部门如何预报雪灾
作者:于文静姚润丰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姚润丰 在“测、报、防、抗、救、援”这条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链中,测、报环节是整个体系的前提,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凸现重要性。这次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度如何?如何进一步提高预报预测水平?惊心动魄的抗冰战雪之后,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 预报较准但缺乏精细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端义宏介绍,对1月10日到2月5日的5次雨雪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都提前2天到5天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但对大雪、暴雪的具体落区把握还不够精细。比如预报员给出的5毫米以上降雪区域,与实况往往很一致,但再进一步划出这个区域中的10毫米以上降雪区域,可能就有一些差错,划出的20毫米以上降雪区域可能误差就会更大一些。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说,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客观上我国气象灾害监测探测的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不足,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主观上预报员对于以前很少发生的小概率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缺乏经验。 数值预报水平与国外差10年 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毕宝贵形象地比喻说,预报员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厨师,他的原料就是目前遍布在全世界的定时观测系统。大量的数字资料被输入到计算机中,同时观测资料也送到预报员手中,预报员综合计算机结果和他多年的预报经验,评判出未来大气将向哪方面发展。 目前,日常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之所以还很难达到人们期望的水平,最重要的原因,一是日常天气预报的制作主要是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而“我国的数值预报模式从‘十五’至今,已经取得突破,但还不成熟,与国外差距超过10年。”二是在气象灾害监测探测方面,我国的天气雷达、地面气象站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布设得更多一些,此次遭受雨雪冰冻影响严重的很多是山区,监测设备少,特别是针对结冰状况的观测,不能满足预报需要。 端义宏同时表示,我国天气预报还需要参考欧洲、日本、美国的数值预报结果。但发达国家不会把自己的数值预报产品全部拿出来共享。欧洲中心自己使用的数值预报产品的分辨率可以小于20公里,但提供给我国使用的数值预报产品的分辨率只有250公里。 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 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强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水平?矫梅燕表示,首先要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在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布设更多气象观测站点,尤其要注意在边远山区加强气象监测点的建设。其次要抓紧开发我国自己的数值预报模式,提高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此外,要提高预报员对以往发生概率小的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能力及灾害天气具体影响的分析能力。如冻雨降下后,要进一步研究结冰会有多厚、会产生多大负荷等问题,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气象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