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聂孝全:湖北全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任全国乡镇企业家委员会理事,中国铸造协会理事;湖北省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湖北省铸造协会理事;曾都区工商联合会副会长,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人大代表。
个人荣誉榜
★2001年12月农业部授予“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
★2003年4月随州市总工会授予“2003年度五一劳动奖章”证书
★2003年5月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十佳专业技术人员”称号
★2004年2月曾都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
★2004年4月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2004年8月国务院发展中心授予“第六届全国创业之星”称号
★2004年12月农业部授予“第五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
★2004年12月享受随州市、曾都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2月曾都区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
★2005年5月随州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2005年评为 “随州市十大经济人物”
★2006年2月区政府授予 “优秀企业家”称号
★2006年8月中国铸造协会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
★2007年1月湖北省中小企业协会授予“优秀创业家”称号
★2007年3月区政府授予 “优秀企业家”称号
★2007年4月随州市政府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企业简介
湖北全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具有八十年铸造历史,生产汽车底盘零部件的专业企业,中国铸造协会理事单位。现有总资产2.5亿元,员工2000余人,年销售收入2.55亿元,出口创汇650万美元,上缴税金1300万元。
公司坚持“与客户共发展,与员工共成长,与社会共和谐”的企业宗旨,坚持“追求卓越品质,超越顾客期望,争创全力品牌”的经营理念,攀高靠大,盘大做强,先后与广东富华、中国重汽、东风汽车、陕西重汽、上汽红岩依维柯、北汽福田、江铃、江淮等大型汽车集团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被解放军总装备部列为军品定点生产厂家,产品占据全国重型汽车底盘零部件市场份额的60%以上。
2007年10月28日,公司与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车桥生产企业广东富华机械公司合作投资3.3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汽车铸件”铸造基地在曾都经济开发区正式动工。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创产值18亿元,利税2.48亿元,从而使公司总产能达到年产重型汽车制动零部件200万台(套)的生产规模。
在做大内贸市场的同时,不断拓展和壮大国际市场。2005年8月份,我公司首批4000件汽车制动部件产品直接出口美国,实现出口“零”突破。2005年实现出口120万美元,2006年出口创汇420万美元,2007年出口创汇650万美元,2008年将突破1000万美元。
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区多项殊荣,被授予“全国汽车铸件15强”、“全市25家重点调度企业”、“全省工商系统重点联系企业”、“全省100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企业”、“湖北省最佳成长型中小企业”、“全省百家重点中小企业”、“全省机电产品重点出口企业”。企业当选为中国铸造协会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理事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铸造协会理事单位,随州市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被随州市国税局授予“诚信纳税十优企业”,市委市政府授予“贡献突出企业”,曾都区政府授予“出口创汇先进单位”、“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十大纳税企业”。
编者按 到随州,一看编钟,二看随州全力铸造,成为许多大型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来随的主要内容;随州全力铸造与编钟齐扬华夏,成为随州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昔日那个资产不足百万元,产量只有数十吨,产品单一、濒临倒闭的镇办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资产1.5亿元,主产重、中、轻、微、轿、军、客、农等8大系列120余种汽车底盘配件,年产铸件6万吨,集铸造、加工、开发为一体的专业化机械加工企业;当“随州全力铸造”在华夏大地处处敲响金韵仙乐时,我们常常会想起它的缔造者——湖北全力铸造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聂孝全。
1976年,高中刚毕业的聂孝全背着简单的行李,依依不舍告别生活了18年的古城高岭村,来到随州全力铸造公司的前身,当时的柳林铸造厂,当上一名普通的铸造工,开始与铁和火打交道,这交道一打就是14年。14个春秋,当时的小伙子,已成为从造型到炉工、热处理工、车工、磨工、铣工、镗工、电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行家里手。
1988年,已更名为随州市铸造厂,苦苦支撑数年,终因市场萎缩,资不抵债被迫关了门。上级领导找到当时任技术股长的聂孝全,重重地拍了拍聂孝全的肩:“老聂,大道理我不讲,现在铸造厂需要你。”
聂孝全当厂长的消息传开后,面对亲朋好友的诚恳劝说和其他单位的再三邀请,想想职工几百双焦灼的眼睛,聂孝全菜饭不香,夜不能寐:通过市场调查,他果断作出了“压纺机配件,上汽配产品,对内大搞技术攻关,对外广泛同大中型汽车厂家攀亲结缘”的重振规划。
企业复苏的关键是打开市场。1990年深秋,聂孝全得知邻县某车桥厂汽车配件十分走俏,决心首先叩开对方的大门。一次!二次!三次!当第五次迈进那家工厂的大门,那位高傲的厂长感动了,破例把一种新产品图纸交给聂孝全,并叮嘱半个月见样品。半个月太短了!聂孝全顾不上求情,忙风尘仆仆赶回厂,一头扎进车间。聂孝全根据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终于试制出自制芯子的最佳配方,仅用10天时间完成了样品任务。当产品送到该厂,对方望着眼前这位朴实的厂长,竖起大拇指,当即拍板签订了200万元的供货合同。
阿里巴巴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可是,刚刚复苏的企业百废待兴,工厂四壁空空,原材料十分紧缺。聂孝全把自己仅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抵押给银行贷了4000元钱,加之职工的集资,好不容易购回一车皮生铁。凭着这4000元贷款起步,企业当年扭亏为盈利175万元,并一步步走向发展壮大。
◆ 主人公独白:我是农民的儿子,黑土地赋予我的坚韧,父老乡亲的期盼给予我力量,为了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即使跌倒一百次,我必须坚强地站起来。
工厂电灯亮了,车间机器响了,职工的工资多了,企业也一步一步发展了。1992年,企业年产值达到近500万元。在成功面前,聂孝全感到更大的压力。
企业要发展,必须摈弃这种惰性,走出随州,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怎样才能走出去?那就是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而实力是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壮大的。在企业的决策会上,聂孝全讲了虎与狼的故事。山中老虎自以为世上第一,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一旦走到草原,却被不起眼的狼吃了。狼的嗅觉灵敏,视野开阔,在长期的竞争中培育了健壮的躯体和生存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企业,不能做自我满足的山中虎,应做永不满足的草原狼,而且要做一只领头狼。
好思路才有好出路。随州全力铸造大打编钟牌,齐唱随州铸造戏,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顽强拼搏,敲开了一个又一个市场的大门:1992年,同东风杭汽公司攀上亲;1993年,同庆铃公司结了缘;1994年,同柳州五菱集团握手;1997年,开拓了江铃公司市场;1999年,开发了沈阳金杯集团;2000年,又开发了川汽市场;2001年,开发了陕汽市场;2003年开拓了中国重汽市场;2004年,又开发了大众和猎豹市场。
如何使企业一直勇立在市场的潮头,一直永保青春。答案有一个:那就是创新。一是思维创新,二是科技创新。聂孝全以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在企业的市场“山河一片红”的时候,先后对产品结构进行了6次大的调整,使企业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 主人公独白:不做山中虎,要当草原狼。把企业做大盘强,让“全力铸造”如同随州编钟一样,唱响全国,走向世界。这是我最大的追求和快乐。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寓言透视一个深刻的哲理:机制僵硬,缺少竞争。为此,聂孝全在公司推行1÷2>2和负重攀登效应等管理模式。
聂孝全按产品结构和工种岗位,将每个生产车间划分为2个班,每个班划分为2个组,每个组由2人或2倍的人员组成,以“质量、成本、产量”作为考核标准,互比互赛,定期考核,优者留,劣者下。推行1÷2管理模式后,有效地解决了职工的惰性,和原来相比,人员精减了40%,产量增幅50%,费用消耗下降了30%,产品正品率提高了8%,经济效益增长了200%,达到了1÷2>1的效果。
聂孝全常说:市场如同战场,战场就是抢占制高点,但通往制高点的是悬崖峭壁,唯一握在手中的就是一根绳子。要想胜利,只有攀登。逼猴上树体现一个“逼”字,人是高级动物,如何将市场的“逼”转化成员工自愿接受,不断迸发动力?为此,聂孝全提出了“人本”管理。就是尊重员工,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形成“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的共识。公司投资1600多万元为员工建造住宅楼,建起多功能活动区,形成“小桥流水,绿荫成林,鸟语花香”的园林式工厂,使职工住得安心,干得放心,玩得开心。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生产机械化、管理网络化,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采取多种方式为员工学习创造条件,先后有数百名员工到配套单位、院校进行了培训和进修。人本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效应,事事有人管,自己抢着干,生产任务月月超,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 主人公独白:改革与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灵巧地弹奏这两个音符,使企业一直处于一种亢奋、强劲的状态,随州全力铸造这个“编钟”才能奏鸣金韵之声。
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总,聂孝全总感到应该学习的太多太多,应该做的事太多太多,总感到肩上的担子太重太重。自从走上企业带头人这个岗位,聂孝全就把个人的荣辱安危与企业紧紧地绑在一起,小心谨慎,兢兢业业。
在企业,聂孝全永远是个大忙人。职工很形象地把聂孝全的工作分为三等份:全年有三分之一在外走访用户、开辟市场;三分之一在办公室处理公务;三分之一在生产一线。
聂孝全积劳成疾,先后2次胃部大出血生命垂危,3次脑动脉血栓住院,2次脚骨在生产一线被打断,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死离别。聂孝全说:“说实在话,我的确想好好休息一下,但市场在瞬息万变,职工2000多双眼睛在望着我,我不能丢下企业和职工不管。”
在随州全力铸造公司,哪里的工作最繁忙,哪里就会出现聂孝全的身影;哪里最危险,哪里就会听到聂孝全的声音。在职工眼里,聂孝全既是老总,又是电工、修理工、技术员、铸造工、车工。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聂孝全以智慧加汗水再造了“编钟”的辉煌。企业发展了,但他没有忘记生之养之的土地。他先后收并了三个倒闭的企业,安置了80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投资数百万元用于家乡的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福利等公益性建设和光彩事业。对于荣誉,聂孝全并不在意,他说:“我的命运与企业紧密连接在一起,企业兴旺,是我最大的荣幸;企业衰落,是我莫大的耻辱。对于荣誉,应归功于广大员工,是他们用脊梁托起随州全力铸造的希望”。
◆ 主人公独白:既然挑起千斤重担,就不能有片刻松懈,只能勇往直前。即使剩下最后一口气,我也要象大雁一样,把永远的“人”字大写在蓝天,引吭高歌。
湖北全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柳林锅厂,当时主要生产铁锅。聂孝全于1975年进厂,成为工厂一名职工,由于自己平时工作积极,吃苦耐劳,于1983年升为车间主任。1989年工厂对外招标,扩大生产规模,与京山纺织机械厂合作,生产纺织机械更名为纺织机械厂。但由于内部管理、班子建设、市场形势等原因,工厂不到一年时间就垮了。柳林镇党委更换了厂长,但工厂产销状况继续下滑,丝毫没有好转。当时厂里工资发不出来,工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退休工人曾四次到原随州市政府上访。柳林镇委三次做聂孝全的思想工作,让聂孝全出来主持工作,拯救企业。当时身为车间主任的聂孝全,在柳林镇委举行的评选中得票最高。
1990年,企业严重资不抵债,在亏损100多万元被迫关门的情况下,聂孝全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随州市纺织机械厂厂长。接手企业后,聂孝全和三个有胆量、有眼光的工友每人拿出500块钱,又向财政借了2000块钱,就靠这4000块钱和税务部门给的一本发票,带领76名职工开始起家,围绕市场抓调整,全面转产汽车底盘零部件。1991年底,企业实现产值175万元,创税收5万元。第二年,主动迎接新的挑战,上微型车项目,与柳州微汽合作生产微型汽车。当年实现产值376万元,创税收15万元。第三年,又与长安微汽合作,实现产值760万元,创税收30万元。第四年,与重庆五十铃、江西五十铃合作,新上轻型卡车项目,实现产值1100万元,创税收40万元。第五年,又与重庆红岩、陕西重汽、中国重汽合作,发展重型车项目,实现产值2500万元,创税收70万元。企业实现了“一年甩扁担(亏损),二年翻一番,三年再翻番,四年过千万,五年双千万”的目标,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0年,企业由“随州市纺织机械厂”更名为 “湖北全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聂孝全被推选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企业成为全国汽车铸件15强,并批量出口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