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财产品遭遇“零收益门”
通过一个理财产品实现10%左右的年收益,以应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和CPI,这是去年以来很多家庭的如意算盘。这个在牛市中看似不高的要求,却被近期频频爆出的理财零收益和负收益阴影所笼罩,银行理财产品稳赚不赔的神话破灭。 理财产品地雷频响 2007年9月,东亚银行在全国发售的境外代客理财产品利财通1期,至2008年2月14日,该产品已浮亏63.18%!这个消息成了昨日多家财经网站的热门新闻。 这并不是第一个遭遇滑铁卢的银行理财产品,今年1月份,北京市民陈先生发现他去年花10万元购买的浦发银行“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到期后,最终只获得36元收益,此事曾被媒体广为报道。去年2月份是银行争相推出理财产品的高峰期,当时的情况是牛市格局铸成,居民理财意识觉醒,热情高涨。近日,随着一年运营期结束,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陆续交出尴尬答卷。比如平安银行“盈丰理财0702号”,当初销售时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是28%,然而,投资人民币、美元、港币的到期收益率都是零。 另据了解,卷入理财产品零收益风波的还有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的几款理财产品,因种种原因最终给客户带来的收益几乎为零。 一个月里有超过5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被爆出零收益或负收益。据了解,还有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存在这种现象。 认识偏差引发误解? 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是不是银行做了手脚,或者故意为之?郑州一家商业银行的理财师断然否认了这种观点:“上面有管理层监管,下面要争取客户,谁敢私下里对个人理财做手脚?其实哪个银行都想为客户赚取高额收益,只是去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太大,这些理财产品最终没能战胜市场而已。” 北京金天圣理财咨询公司理财师马建军在查阅上述几家银行零收益理财产品后认为,上述理财产品中多数与境外资本市场涨跌挂钩,且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对冲方式,而去年美国和香港地区资本市场受次级债影响巨大,波动剧烈,即使赔钱也属正常,这可能是上述产品未能实现预期收益的一个主要原因。 马先生认为,这中间的误会可能是国内普通投资者所理解的理财还停留在证券投资基金认识上,认为银行拿着这些钱去购买了股票和债券,所以应该在去年的大牛市中大赚一把。不过马先生觉得银行也负有未能向投资者全面阐述理财产品风险的责任,导致客户出现巨大心理落差。 盲目理财风险巨大 曾在郑州某商业银行担任过理财产品销售经理的一位人士说,绝大多数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该理财产品,而且懒得细看,基本上只听客户经理的。而客户经理们也乐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再做深入的风险提示,毕竟卖出理财产品才是最终目的。这位客户经理坦言,不少理财产品文字表述非常专业,且产品设计复杂,就是他这个叫卖者也不是全部都看得懂,更别提一般的投资者了。 一位证券界人士认为,2008年的全球股市波动可能更大,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投资工具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考验。比如去年10月份以来,绝大部分的国内基金净值都呈现下降趋势,去年10月份以来入市的新基民基本全线被套牢。一些投资境外市场的QDII基金净值已经从1元跌到了0.7元多,部分无法忍耐的投资者已经认赔出局。 这位人士认为,无论是基金或者理财产品,都是风险和收益并存,投资者进入就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如果你是一个害怕风险的投资者,安全的办法还是去购买国债,盲目理财比不理财的风险更大。 在理财过程中,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发邮件到E-mail:zhuankan-bu@tom.com留言,我们将请专家为您排忧解难。 □彭泓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