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全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8年,9万人在这里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8年,8万人在这里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这里,是我市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器;
这里,是促进就业再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好帮手;
这里,就是随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8年来,我市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鉴定工种涉及70多个职业……
从无到有,职业技能鉴定网络覆盖全市
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新组建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十分重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建设,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当年应运而生。8年来,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构建了涵盖国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竞赛、技能评定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目前,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下设6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职业鉴定考评员100余人,从事鉴定组织及管理人员30余名。各鉴定机构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拥有固定资产300余万元,管理比较科学规范,可基本满足我市广大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
拓宽领域,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8年来,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努力拓宽鉴定领域。
加强职业院校毕(结)业生的技能鉴定工作。中心积极与教育部门协调,做好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设置的对接服务,做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工作。8年来,共为各类职校学生鉴定发证6万人,使80%以上职校学生取得了“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这些学生就业提供了“通行证”。
积极推行新职业统考和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目前,这两项工作已得到广泛认同,相关人员踊跃参与。近两年,新职业鉴定全面启动,已鉴定发证3000余人。
中心工作人员还深入企业,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技术工人岗位要求,为技术工人开展培训鉴定服务。全市近7000名一线技术工人先后取得了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有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关爱特殊群体。中心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减半收取鉴定费用;对就业援助对象生活确有困难的,在通过初次技能鉴定时,免收技能鉴定费用;以贴心、优质的鉴定服务促进了特殊群体人们的就业和再就业。
主动参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8年来,中心先后为4000多名驻随部队技术技能型官兵组织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颁发了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方便了这些官兵转业或复员后走上新岗位。此举得到了驻随部队官兵的广泛好评,为“双拥模范城”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创新考评方式,构筑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8年来,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坚持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作为推动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抓手,加快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准入、劳动工资、养老统筹、医疗保险、劳动监察等政策待遇相衔接,切实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引导培训、促进就业、落实待遇和强化激励等方面的作用。
8年来,中心积极创新职业技能鉴定考评方式。在企业组织实施技能考核认证工作中,普遍实行了与生产岗位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实行了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的考评办法。同时,全面推行了技师社会化考评制度。对技师的考评,突破以往限制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的做法,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推行了“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和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新做法,提高了技师、高级技师在我市技术工人总数中的比例。中心还着重抓了劳动力市场急需、通用性强、技术要求高的90个职业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
从2004年开始,中心连续组织开展了3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此基础上组织了“首届青年技能运动会”,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成功承办了部分项目。这些竞赛活动,在社会上营造了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促使一批技能大师和技术能手脱颖而出,激发了广大青年技术工人钻研技术的积极性。
服务新农村,推进农民工技能就业工程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高效转移的重要手段。
2006年以来,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结合“四送下乡”(送技能培训、送技能鉴定、送岗位信息、送就业服务)活动,简化鉴定程序,下放鉴定权限,将技能培训、鉴定的触角延伸到乡村,送到农民群众的家门口。中心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将培训结业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培训结业考试合格者,可直接领取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此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了我市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中心还为参加培训、鉴定的农民降低鉴定收费标准,减收鉴定费达100余万元。
2年多来,全市已有1.2万农民工培训后获得技能资格证书,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有益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本报记者陈晓林 通讯员汪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