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困村脱胎换骨
——来自广水市长岭镇云台街村的报道
作者:徐斌
3月19日,春光明媚。广水市长岭镇云台街村4组,黄金良家门前的杏花开得正盛,花香扑鼻。走进黄金良家里,彩电冰箱样样齐全,屋顶上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卫星锅。 10年前,这一切对于黄金良一家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当时孩子们都要读书,家庭负担重,穷得连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黄金良指着墙上四世同堂的全家福说。黄金良以前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自从在科普学校学会板栗种植技术后,发展板栗80亩,年收入4万余元。现在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去年,黄金良的儿子黄忠买了2辆车跑运输,家庭收入直线上升,他家很快由贫困户变成富裕户。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杨作汉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云台街村是广水市有名的贫困村,像黄金良这样的村民很多。因为该村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被外人笑称“走的都是泥巴路,住的全是土坯房”。云台街村“两委”曾因为致富心切,急于投资办企业,导致决策失误,让集体背上20多万元的债务,云台街村的发展一时陷入泥潭。 痛定思痛,村支部决定问计于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共同商讨发展大计。经过商讨,村里决定关闭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村办企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板栗、养殖等产业。两年后,村集体经济起死回生。该村6组村民周家宏是这一变化的见证人之一。 在云台街村的茶场里,茶树吐出了嫩绿的芽,周家宏在自家的茶园里观察春茶长势。周家宏是村里的老党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任村委会主任。“我们村处于徐家河水库库区,除了山就是水,人均耕地只有0.47亩。当时我们的思路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组织劳动力开发荒山,种茶叶,种板栗,种果树,养猪养鱼。”周家宏说,当时一些村民苦于信息、技术等局限,一直放不开手脚。于是村党支部在村办公楼里腾出专门场地,建立科普学校,定期聘请大学教授、本地专家为村民进行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还请来专家上门指导,提高了村民的致富本领。 如今的云台街村甩掉了债务,建起了3层的村委会办公楼,水泥路四通八达,成排的小楼房比比皆是,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892元,云台街村由一个贫困村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富裕村。今年2月,云台街村获得了湖北省“五好”村党组织称号。“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把云台建设成现代化的新农村。”杨作汉指着办公楼墙上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说。见习记者 徐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