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峥嵘五十载 青山永长在
让楚北明珠更秀更美更绿更耀眼
  创业篇
   随州市国有大洪山林场是195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个大型国有林场,地处大洪山脉,是随西南的门户。建场50年以来,经过历任领导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为社会提供了十几万立方米的优质商品材,同时绿化荒山6万余亩,为随西南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958年,6名干部工人、2名家属背着行李,跋山涉水来到海拔1000多米的大洪山白龙池安营扎寨,揭开了开创林场“绿色事业”的新篇章。到1962年,林场职工增加到28人,新建场房23间,林业育苗145亩,植树造林4700亩。1963年,70名武汉知青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大洪山林场白龙池分场,为绿化荒山作贡献。他们住草房、睡杠子床,凭着一双手一把锄,转战南北,餐风露宿,披荆斩棘不断扩大造林基地,到1973年先后开辟增建了雷打岗、养马池、大浪山三个营林分场和总场场部,经营面积由建场初期的2.7万亩,发展到7.7万亩,初步形成了“洪山林海”。1982年,当时在大洪山林场任技术员的周亚林、苏功才等同志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将柳杉及活化石水杉引种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南北过渡的大洪山地带,栽植成功,如今那些柳杉、水杉已生长得郁郁葱葱,蔚然成林。他们为洪山林区造林树种多样化的选择做出了卓越贡献。
    经过50年的艰苦创业,大洪山林场现有活立木蓄积达24万立方米,干部职工219人。固定资产总值204万元,森林资源价值8000万元。尤其是白龙池分场,在林场职工的精心培育和管护下,森林覆盖率达98%,成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
    一代又一代的播绿人情倾大洪山,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汗洒大洪山,他们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为林业事业发展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绿色乐章。虽然现在有许多同志已经不在林场工作,但他们仍然时刻关注着大洪山林场,为林场的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扶持。他们那种 “以场为家,艰苦创业”的大洪山精神永远激励着大洪山人一代接着一代努力拼搏。
  发展篇
    建场50年以来,大洪山林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曲折的风雨历程,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市林业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市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发展的历程中,林场主要通过大力推进“三个转变”,积极深化“三大改革”,努力实施“三项调整”,不断提高效益水平,全面加快林场改革发展步伐,整体推进大洪山林场事业跨越式发展。
    大力推进“三个转变”。一是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主的转变,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林场年采伐量由最初的4000余立方米下降到2000多立方米,重点加强资源管护和培育。白龙池分场从1993年起全面禁伐,主要功能转变为生态旅游。二是由以国有国营为主向国有民营、民有民营为主转变。三是由以收入靠国家、靠林场为主向收入靠个人,靠自营为主转变,充分调动林场职工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职工通过发展自营经济,年纯收入达万元以上。
    积极深化“三大改革”。一是经营机制改革,经营机制由二级核算改为一级核算,分场职能由生产经营改为森林资源管理,减少了开支,节约了成本。二是用工制度改革,定岗定编,减员增效,全部上岗人员包括行管人员和护林员在内,只保留45人。三是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分配上的档案工资制,实行岗位绩效和工龄工资制。
    努力实施“三项调整”。一是经营思路的调整,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目前已区划了生态公益林48660亩,其中28660亩中央重点生态公益林,2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依靠木材生产来维持生存的局面,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和森林旅游业,现已建成一个年产值达百万元的木材加工厂和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三是林种树种的调整。全部营造速生丰产林,树种由单一的马尾松向杉木、国外松等速生树种转变。
    经过50年的发展,大洪山林场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局面:
    营林生产稳步发展。建场50年来,累计人工造林6.4万亩,保存5.4万亩,保存率达85%以上。活立木蓄积量由建场初期不足5万立方米上升到24万立方米。幼林抚育6万亩,低产林改造2万亩,次生林改造1.5万亩,为林场增强了后备资源,为国家培植了一大笔财富。
    资源管理卓有成效。通过巡山普查,上下联动的管护方式,有力地保护了国有森林资源的安全。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60%上升到现在的80%。
    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一是利用行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业。建成一个压膜板厂,年产值过百万元,不仅安置了部分职工就业,而且提高了林业效益。二是发展制茶业,在雷打岗分场投资20万元兴建茶厂一个,年产值达15万元,所生产的“龙观”牌系列茶叶受到客户的好评,产品供不应求。
    自营经济多头并举。自11050年以来,大洪山林场职工就从发展段木香菇入手,积极发展自营经济。20多年来,自营经济已成为林场职工致富增收的一条重要途经。自营经济也由当初的香菇种植拓展到袋料香菇、黑木耳种植、运输、餐饮、养殖、林木种苗等6大项目20多个经营品种,年创产值达90万元以上,职工自营经济人均年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
    森林旅游方兴未艾。大洪山林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境内的白龙池分场位于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位置。为了把该分场打造成随州旅游业的精品,大洪山林场于1993年申报省林业厅批准成立大洪山森林公园。2006年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湖北大洪山国家森林公园。近年来,林场为保护和开发公园内的旅游景观景点,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对公园的森林资源进行培育和管护,形成了5个景区和31个旅游景点。同时积极配合修通了大洪山旅游公路。森林旅游即将成为林场新的经济支柱。
    职工生活明显改善。大洪山林场地处五县市交界的闭塞山区,生活条件极为艰苦。50年来,林场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对职工住房、生活用水、用电、交通、通信等条件进行改善。上世纪80年代,对山区职工住房进行了改建、扩建,使人均住房面积达39平立米;1996年、1998年连续在随州城区兴建职工住宅楼两栋,让56户职工住上新房,从此林场在城市有了窗口,林场人走出山门进城门梦想成真;2005年,投资10万元开通了有线电视,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2006年底,在大浪山分场架设输电线路3公里,结束了分场不通电的历史;2007年,投资30万元,硬化了总场至302省道、养马池分场至双河的路面,极大地方便职工出行及林产品运输。所有这些,都温暖了职工的心扉,形成了“打不开、拆不散”的凝聚力。
    2006年,林场总收入达85万元,利润达55万元;2007年,林场总收入达100万元,利润达75万元。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份新成绩。林场先后被国家林业部、省林业厅授予先进单位;先后被随州市政府评为造林先进单位,被曾都区委、区政府评为最佳文明单位;被随州市林业局、曾都区林业局评为红旗单位;老职工杨运安、叶传新同志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先进个人,裴战儒同志被省人事厅、林业厅评为先进个人。
  未来篇
    成绩和荣誉只代表过去,大洪山林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新一代“大洪山人”关注和思考的课题。以王玉春同志为首的大洪山林场现任领导班子,率领全场干部职工,克难奋进,锐意创新,努力把大洪山林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林场。
    一是在大洪山林场培育发展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持续经营。遵循森林分类经营原则,按照不同林种的不同经营目标和要求,实行科学管理,集约经营,使林场经营管理的林地林分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郁闭度、生长量高,实现资源稳定增长,永续利用。
    二是综合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大洪山林场森林资源。以生态经济思想理念为指导,本着生态优先、全面发展的原则,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培育和综合经营利用林区各类资源,促进林业产业充分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与经济互补双赢。
    三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管理林场,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四是在大洪山林场建设配置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和完善现代林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条件及手段。在未来十年里,林场将从森林培育、保护管理及职工生产生活需要出发,全面规划建设林区道路、电力、水源、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配置先进技术装备,逐步实现林道网络化、林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以适应建设现代林业的需求。
    五是把大洪山林场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从林场性质和特点出发,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标准,建立完善林场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职工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水平,形成场群联动,共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大洪山林场全体干部职工坚信,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场干部职工的团结拼搏下,他们一定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大洪山林场这颗楚北明珠雕琢得更秀、更美、更绿、更耀眼。
  周强 续安洲/文 樊友刚/摄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楚北明珠更秀更美更绿更耀眼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专版】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