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盼持续
——一季度我市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的调查
作者:许享红
本报记者 许享红 通讯员 王县生 4月2日,春光明媚。曾都区万店镇塔湾村蔬菜基地,蔬菜种植大户冯立斌在菜园子里采收白萝卜,他高兴地说:“每公斤2块多,比往年高。”农产品价格增长,促进了我市农民增收。 据国家统计局随州调查队调查,今年第一季度我市农民人均收入1123元,同比增长158元,增幅17%。 据了解,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1至3月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55元,同比增长32元。很多民工因雪灾交通受阻放弃回家过年,奋战在岗位上,收入随之增长;农民工资源性紧缺,促进了农民务工收入上涨。在本市务工的月收入同比增长了20元,商铺雇工月薪上涨200元;在江浙粤等地务工农民月收入,同比增长400元左右;农民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也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因,随城一鞋店销售员小靳从技校毕业两年半,她说以前月工资700多,现在增加到1000元。 农产品涨价,提高了农民经营收入,1至3月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636元,同比增加121元,涨幅24%。粮食、油料、蔬菜等出售量和售价大大增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如1月份随州 “泡泡青”每公斤6元,同比涨了4倍;生猪17元/公斤,同比涨了1.1倍;土母鸡24元/公斤,同涨了1.2倍。 但农民增收背后有隐忧:一是农资涨价,冲减了农民收入。今年1至3月我市农民人均生产费用234元,同比增加93元。如磷肥价450元/吨,同比上涨110元;尿素1800元/吨,同比上涨285元,生产资料涨价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增收打了折扣。二是农田水利设施损坏,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三是自然灾害阻碍了农作物生长,1月份气温降到零下11度,造成全市农作物大面积冻害,蔬菜、油菜损失尤其严重,预计油菜籽减产三成以上。 有关人士建议,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可带动其持续增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协会、产销服务组织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等流通方式,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办好农业龙头企业,吸引农民工就业,发展劳务经济;办好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保证农民增收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