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生态文明呼唤绿色殡葬
——对我市殡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郑立
  本报记者 郑立 通讯员 陈杰
  阅读提示
    清明前后,通往公墓的路上车流无隙,公墓里也是人头攒动。记者在此了解到,从土葬到火葬,我市殡葬改革已经走过了50多年,几千年的丧葬陋习逐渐式微。然而,“火葬时代”,骨灰入棺不入盒、不进公墓进 “家族墓地”的厚葬现象仍很常见,而与建设生态文明相应的树葬、草地葬等绿色殡葬形式,在我市却无人喝彩。
  公墓安葬:逝者五千
    3月31日,一场春雨湿润了白云山公墓。没有香烛纸钱的烟熏火燎,只是一束鲜花、几行清泪和无限哀思,市民李先生在此祭奠了去世3年的母亲。
    李先生家住随州城区,当年母亲去世的时候,亲戚建议他将母亲安葬在农村,李先生没有采纳,而是将母亲安葬在白云山公墓。
    建于1993年元月1日的白云山公墓,位于随州城南1.5公里处的白云山间,是我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重点殡葬场所。15年来,共有5000多人在此安息,平均每年安葬300余人。然而,曾都区殡仪馆的最新数据表明,每年在殡仪馆火化的遗体有3200余具。据记者了解,我市其余3个小型公墓中,每年的安葬者寥寥无几。
    300∶3200,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落差?原来,逝者火化后,有的装进骨灰盒,进入公墓安葬,但绝大部分逝者的骨灰还是装进了棺材,葬入“家族墓地”,此类现象在乡镇较多。
    何必这样“多此一举”?对此,4月4日,曾都区某乡镇的一位刘先生告诉记者:“主要还是因为传统观念。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一些长辈会认为我们不孝敬,所以我们只有随大流。”
    据曾都区民政局有关人士测算,全区用于先人安息之地每年在150亩以上。传统棺木葬不仅造成人力、物力、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损毁青山绿水,破坏生态环境。
  树葬区域:无人喝彩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年死亡率约0.65%。虽然遗体火化后实行骨灰盒土葬大大节约了用地,但每年仍有土地变为坟地。近些年,“死人和活人争地”导致的“安息危机”正在威胁着我们的城市,“无地可葬”的尴尬正悄悄到来。面对有限的资源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专家指出,绿色殡葬是化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从2004年开始,曾都区全面倡导树葬、草地葬等生态环保型丧葬方式。但公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们曾向逝者家属推介树葬形式,效果很不理想,有时甚至遭到别人的非议。4年时间过去,白云山公墓开辟的树葬区,至今没有逝者“入住”。
    曾都区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如果说改革土葬、推行火葬是第一次殡葬革命的话,那么‘不保留骨灰’的绿色殡葬即是二次革命。”他说,推行绿色殡葬,根本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环境、节省土地资源,利于生者生存,同时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此外还节约了丧葬开支。一方墓穴,如白云山公墓中,其价格由500元起步到数千元,有的高档墓穴达到几万元。而树葬的花费则很少。墓葬用地是城市土地规划的一部分。对于人口不断增加、土地相对紧缺的城市来说,严格限制墓地的占地面积、规定使用年限、提倡小型墓、生态型殡葬方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然而,人们的传统观念很难改变。“毕竟,一处坟冢、一块墓碑,在市民心目中就是逝去亲人的象征,因而对它寄予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而绿色殡葬的推行必须先打破人们的这种传统观念。”这位工作人员说。
  绿色殡葬:任重道远
    据悉,白云山公墓共建设有各式墓穴8000余个,此外还有济困墓。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墓的主区内是密密麻麻的白色墓碑。在西区还有壁式楼群墓。如果每年火化的遗体都进入公墓,已建成墓穴早已不够用。而不进公墓,逝者所占的土地就更多了。
    “先人安身之地正在夺后人口粮”,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今年3月3日,随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随州城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城区死亡的人员,遗体一律实行火葬,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遗体土葬或骨灰装棺埋葬提供墓地、墓穴、运输工具和其他便利条件。曾都区政府为此也专门下发通知,推行少占或者不占土地的丧葬方式,以节约土地和森林资源。
    业内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的文明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人晚年幸福的标准不再只是吃饱穿暖,精神上的慰藉对于很多空巢老人来说更加重要。而这样的“厚养”,恐怕远远要比“厚葬”来得更有现实意义。当然,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绿色殡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绿色殡葬
    所谓绿色殡葬,就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设施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殡葬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殡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殡葬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殡葬模式。
    绿色殡葬主张 “回归自然”,主要葬法有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虚拟墓地等。这种葬法所需土地面积仅占传统墓地的1/10甚至更少,乃至一分地不占,既可节约土地资源,解决死人和活人争地的问题,又能绿化土地,减轻丧葬成本,有利于移风易俗。
  绿色殡葬部分形式
    树葬、花葬、草坪葬:就是在逝者骨灰的掩埋地上种上纪念树、花木或草坪,也可同时立一个小的石碑。
    海葬: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
    虚拟墓地:用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上开发建设的墓地。
  网上祭奠
    海葬者以及虚拟墓地中逝者的家属、扫墓不便的家属等,要寄托哀思、追怀逝者,可以网上祭奠。在网上公墓,逝者的亲人和朋友可以看到逝者的生平事迹介绍,可以瞻仰逝者的照片遗容,可以听到逝者的谈话录音,可以播放一段逝者最喜爱的音乐,还可向逝者献上自己喜欢的鲜花和说上几句想说的话等等。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生态文明呼唤绿色殡葬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焦点特写】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