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言可敬
我是环潭镇许庙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授《赤壁之战》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特意安排了学生课堂质疑这个环节。在我的鼓励下,学生或在纸上比比划划,或同桌间交头接耳,或前后排集体讨论,都在积极思考准备提问。 过了一会儿,有个叫齐杨飞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 “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一句是‘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我想问的是课文中的‘船帆’和‘帆船’有什么不同吗?” 我首先肯定了齐杨飞读书认真仔细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对于这个问题我课前已经备课,但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把这个“皮球”踢向了学生:“你们谁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老师,我知道。”一个活泼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是书印错了,都是指同一事物”。他的回答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船帆’是兵士看见的,‘帆船’是曹操看见的。” “那兵士和曹操看见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又有学生追问。 “‘船帆’主要是突出‘帆’,‘帆船’侧重写‘船’”一个女生回答说。 “为什么突出重点不一样呢?”齐杨飞疑惑地问道。 这时,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揣摩这个问题。读书后,有学生回答:“兵士看见时离得很远,只能看见船上的帆,曹操看时船已经很近了,所以不光看到了帆,更重要的是看清了船。”也有学生通过读课文发现,兵士们看时“隐隐约约”的,所以有些看不清,只能看到船上的帆:曹操看时是“定睛一看”看得较清楚,所以能看到帆和船。齐扬飞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这节课给了我启示,学生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留时间给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而不是对学生的提问走过场敷衍了事,更不能害怕学生发问。如果学生的提问在教师的预料之外,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采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回答,对于实在回答不了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我们课外查资料一起解决。这样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周银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