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员竞岗 能上能下
——随州中级人民法院中层干部改革采访记
作者:桂运东董斌
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大胆突破思想和体制的障碍,在全院实行中层干部全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它打破了干部任用长期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怪圈,激活了干警活力。这在随州中院历史上尚属首次,对于市直机关的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样本意义。 今年2至3月,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中院”)在全院实行中层干部“全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竞争上岗的结果是:有5名中层正职留任原职,6名中层正职保住岗位但实行轮岗交流,2名同志被提拔为中层正职,7名同志任命为中层副职,其中6名属提拔,有5名正科和1名副科级干部在竞争中“落岗”。 缘 起 这次改革的发起者是市中级法院院长夏明权。 “上任不久,我就感觉到干部队伍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活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夏明权说。2006年底,夏明权由仙桃法院调任随州中院院长。把竞争上岗作为中院干部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他有着现实和深远的考虑。 中院党组深入调查后认为,关键原因在于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当时所有的中层干部年龄偏大,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几乎与我同岁,干部的梯队没有形成,年轻干警‘无望头’,中层干部‘无劲头’,有的同志甚至调离了法院,法院的工作受到影响。” 余朝晖是法官流失的典型 “案例”。他曾在均川镇担任过副庭长主持工作,并通过了称为“中华第一考”的国家司法考试。但调入中院六、七年了还是科员级审判员。2007年,他从中院调到市政府法制办任副科级干部。夏明权认为,“余朝晖是一名比较优秀的法官,但当时的机制制约了他的脱颖而出,只有寻求其它途径实现自身价值。” 2007年底,在中院党组民主生活会前征求全院干警意见时,中层干部活力不够、动力不足的问题再次被尖锐地提出来。 领导要率先解放思想。中院党组认为,“要改变目前法院工作被动局面,适应市委组织部提出的‘抓中层、带机关、促发展’的要求,必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以激发中层干部的活力。而且,从保护干部、预防腐败的角度,也有必要对长期在审判岗位上的中层干部进行调整。”院党组经认真研究并报市委、人大和相关部门同意后,决定大胆改革,在中院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工作人员双向选择。 破 冰 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在我市及全国已不是新鲜事。但各地大都局限于“缺位竞争”,即拿出少量空缺职位竞争,干部“只上不下”。中院此次将机关所有中层干部“全体卧倒”,在一个起跑线上,实行“全员竞争”,“双向选择”,打破了干部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怪圈。 (下转第二版)本报记者桂运东 董斌 通讯员王晓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