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棚里棚外春意浓
——曾都区万店镇塔湾居委会大棚蔬菜基地见闻
作者:来到塔湾居委会。
  “要想盖新楼,就要种大棚。”这是曾都区万店镇塔湾居委会百姓常挂嘴边的一句话。2月16日,记者来到塔湾居委会。
    远望,大小不同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通村公路两旁;棚内,大白菜苗儿长势正旺。
  勤耕耘 保增收
    “再过10天我准备种黄瓜、茄子了,打算再扩建一个大棚。”曾都区种植大户冯卫兵,正忙着搭建棚架。
    塔湾春季大棚蔬菜主要有两大品种:一是大白菜,一是黄瓜。反季节蔬菜上市时间与普通蔬菜错开,赢得了价格优势和市场优势,每公斤比时令性蔬菜高出2元左右。
    冯卫兵、马新芳夫妇有5个蔬菜大棚,一共6亩地,每年生产三茬,黄瓜每年亩均收入1.3万元,辣椒每年亩均收入1万元,各种蔬菜年总收入5万元以上。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菜园的种管比种粮食付出的辛劳多得多,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菜农郭爱国笑着说,种粮食每亩的年收入不到2000元,但是种菜收入高多了,种反季节蔬菜,收入就更高了,年亩均收入1万元。现在塔湾绝大多数田都种菜。
    据了解,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塔湾居委会居民的主要创收产业。该居委会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200多亩,各类蔬菜大棚1200多个,种植品种有黄瓜、辣椒、茄子、白菜、丝瓜等,大棚蔬菜占全村种植业总量90%以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建协会 促销售
    塔湾居委会现在实行了“基地+农户+协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经营模式,蔬菜协会负责统一供种、治虫、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真正实现了蔬菜种植的产业化发展,经验已在万店镇推广。该居委会蔬菜销售协会还为周边的菜农提供 “一条龙”服务。规模种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武汉等地的客商,纷纷找上门来下订单、购菜。
    销售渠道畅通,使塔湾蔬菜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更大。十几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种蔬菜。在随州企业打工的刘金勇,去年辞去工作,回家建起了蔬菜大棚,0.8亩地当年收入1.3万元。
    树品牌 扩市场
    塔湾的蔬菜种植不断向全镇辐射,种植户越来越多,带动力越来越强,今后大棚蔬菜如何发展呢?
    万店镇党委书记袁三国一语中的:“大棚蔬菜的持续发展,需要品牌支撑。”目前该镇大棚蔬菜销售渠道畅通,但是仅做生产基地,单边依赖外地商贩采购,是远远不够的。
    据介绍,该镇今年计划注册商标,组织种植能手,到山东等地学习,变“一年一季”为“一年二季”大棚种植,收入再增加一倍。同时变“被动销售”为“主动销售”,在品质、绿色、无公害品牌战略上作大文章,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新农村产业化发展中,坚持“一村一品”、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会越走越宽。本报记者 许享红 见习记者 徐王俊 通讯员 万其平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棚里棚外春意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