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产业发展“交响曲”
——我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侧记
作者:黄刚桥
本报记者 黄刚桥 如何让农民手中的土地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市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盘活资源,释放土地效益 “发挥资源优势,提高项目承载能力。”这是市委、市政府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我市的木本油料产业,成为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五个试点之一。 目前,全市已建立木本油料基地60万亩,其中油茶基地50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建成千亩以上基地36.8万亩,占总量61.3%,现每年仍以新建10万亩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市木本油料可达到100万亩,仅油茶可实现年加工4万吨,产值48亿元以上。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农业发展的“拳头”项目。湖北天星粮油的“油茶籽深加工研究与应用”技术,经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茶籽油关键技术产业化与应用”通过“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审;湖北田丰2012年通过“QS”认证,2013年山茶油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公司“栎园春”商标获得省著名商标。 政策引领,拓展发展空间 我市坚持调结构、调品质不动摇,在稳定生猪调出大市的基础上,鼓励农企、农户发展养牛、羊等草食动物,带动饲草料产业协调发展,同时推广稻渔共作立体种养殖高效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单位面积产出率,增强了农业效益。至2015年底,全市牛、羊等草食动物出栏同比分别增长4%、3%,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动力,我市不断促进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一头向基地延伸。湖北共富牧业先后建万头规模标准化猪场5个、万亩水产养殖基地1个,湖北丰年农业创建标准化核桃和油茶种植基地3万余亩,随县以尚市镇群金村为中心建设5万亩油桃、葡萄基地,以随县唐县镇为中心建设3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一头向深加工延伸。优先保障深加工项目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投资达到一定强度实行“一事一议”,还给予用地补贴。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农交会、农博会、科企对接会等,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健全机制,共享改革红利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培育农业产业主体。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有效的途径。 随州银河生态园总经理桂玉兰得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创业扶持政策后,决定转让自己经营多年的酒店,在自己的家乡曾都区北郊汲水湖村十三组流转土地300多亩,建起了生态蔬菜大棚,同时投资近300万元创建了农家乐和休闲观光体验园。 依托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各种小型绿色生态经营主体在我市遍地开花。位于随县厉山镇的玉明农场,种植的果蔬全部是无公害农产品。农场主何振永计划用3年时间。把占地352亩的家庭农场分割成若干个小农场,划分为水果种植区、蔬菜种植区、休闲观光区,再以投资、租赁、会员等形式让更多人来参与农场的建设、经营和发展。目前,在农场打工的附近村民有40多人,每人每月工资近3000元。 谈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未来,市农业局局长王炎林表示,将进一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拉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让农户分享更多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