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成绩,源自创新
——亚通社区棚改模式探析
作者:冯家园
  本报记者 冯家园
    11月21日,记者在曾都区北郊亚通社区棚改签约现场看到,签约室里人头攒动。先期启动的5栋楼住户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大家抢着签约。
    亚通社区是随州中心城区老牌的工矿棚户区,红砖外墙的筒子楼是上世纪60、70年代鲜明的记忆。沿楼梯而上,每层都有10间房子,每间只有28平方米左右,仅一间客厅和卧室,走廊外是一间厨房,卫生间是楼下统一的公厕。
    社区党支部书记来兵介绍,亚通社区共有住户1138户,23栋房屋。201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造亚通社区的棚户区,后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一致,导致棚改“流产”。今年,市政府再次将亚通社区纳入中心城区第一批棚户区改造范围。
    8月份,市建投公司根据市政府安排,组织专班进入,仅用15天完成了调查摸底。11月21日正式启动协商搬迁协议签订,先期启动的5栋楼共有239户,当天签约97户,三天签约225户。
    “快的关键点在于曾都区、北郊办事处、亚通社区全程参与,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合力。”市建投公司总经理郭晓东表示。
    据悉,曾都区对亚通社区棚户区改造高度重视,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并派驻2名区级干部现场督阵,现场办公,担当起了征收主体的责任;北郊办事处将亚通社区棚改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实行专人专抓;亚通社区也将此次棚改作为难得的机遇,所有干部分片包保,重点给有思想波动的群众做工作,化解他们的疑虑。
    “相比齿轮社区,亚通片区的棚改采用‘政府+公司+社区+居民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基层政府、社区成为工作主体,还成立了随州首家棚户区自主改造委员会,这种机制更符合当下棚改的需要。”市建投公司副总经理庞军介绍。
    亚通社区棚改,房屋征收主体在基层,有利于扁平管理,提高效率。亚通模式,是我市棚改的一次创新,为我市棚改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也是今后棚改工作的方向。
    据了解,市建投公司做好前期政策宣传、解读、入户调查工作后,亚通社区便在每个楼栋推选楼代表,并从楼代表中选出棚改委成员,搭建起了群众与公司之间沟通的桥梁。
    今年70岁的陈群英是其中一员。她介绍,棚改委一方面反映群众诉求,一方面又帮助建投公司宣传政策,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最终达成共识。为了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棚改委制定意见调查表,分发到各家各户,看群众是否支持棚改,还有哪些诉求。
    “棚改委的意见汇总很有用,通过数据统计,给我们制定政策指明了方向,更有针对性。”市建投公司项目负责人冯晓伟说。
    首次征求群众关于补偿标准意见时,群众提出了超出政策的高价。面对此种情况,曾都区、北郊办事处及社区配合建投公司广泛宣传棚改政策,通过横幅、宣传册、公开信等形式,让每名群众知晓。同时,社区还拿出两户房屋,按照政策,一项一项地算出最后的补偿价格,将其公开,方便群众搞懂政策。“他们给我们算得很清楚,征收价格、补偿面积、装修补偿等,一看就明白。”6号楼的胡秀兰说。
    此次亚通社区棚改充分尊重民意,成熟一栋签约搬迁一栋。工作模式的创新,为我市中心城区棚改工作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越来越多的群众将搬离棚户区,实现安居梦。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成绩,源自创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