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甘仕兰
图片2-钟光贞
图片3-周玲
图片4-沈宝栋
图片5-陈红
图片6-饶自华
图片7-胡朝葵
图片8-严贤涛
图片9-吕帅博、赵啟贵
甘仕兰:“女汉子”村支书带领全村致富
甘仕兰,随县高城镇雷家祠村支部书记、主任,这位“女汉子”村支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
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她首先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村干部及群众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学会科学种植,组织菇农成立香菇木耳种植合作社,形成规模,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通过两年的种植,成效显著,让村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她带领村干部到各组、自然湾实地调研,对党建工作提出了高标准,并提出了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抓。雷家祠村是个“旱包子”,不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无从谈起。一年来,为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甘仕兰多方筹资,寻求各种资源,先后修建了多个水利工程。
引导村民转变作风,进组入户,“一对一”包组包户,发动并带领群众改善村庄环境面貌。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美化居民生活环境,甘仕兰多方筹措8000多元钱,动员30多个义务工,为4组修建了100多米的水泥路,解决了30多户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彻底终结了当地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历史。清明节前后,雷家祠村因村民扫墓引燃大面积的山火,甘仕兰身先士卒,拿着工具率先进山扑火,衣服烧破了,胳膊、腿被树枝刮破了。“洁美家园”大行动中,雷家祠村所辖的随小公路范围达到4.5公里,甘仕兰都亲自带领村干部上路打扫卫生、清扫垃圾、美化沿线环境。
甘仕兰无论办公做事,总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和奉献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钟光贞:毕生不改园丁情
她退而不休,情系下一代,用瘦弱的肩膀为孩子们撑起爱的晴空;她已80多岁的高龄,但激情不减,依然牵挂着孩子们;她先后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湖北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她就是随县厉山镇中心小学校外辅导站站长——钟光贞老师。
1994年,从教30余载的钟光贞老师从厉山镇中心小学退休了,她原本可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但就在这一年,学校校外辅导站创办人陈明俊老师因病去世。因一时没有合适人选,辅导站眼看就要关门了。钟老师知道后,主动找到学校领导:“校外辅导站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场所,不办下去太可惜了。我现在身体还好,让我去吧!”
就这样,钟老师担任了校外辅导站第二任站长。这一当,就是20多年。虽是“站长”,却是一个无权、无报酬的“苦差事”,既伤神费力,又担当责任。辅导站在周六、周日上午固定对学生开放。每到开放时间,钟老师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她从未请过一天假。她患有高血压、肩周炎、骨质增生,病情时常发作,但是一看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站里痴迷地读书,她就感觉精神倍增。
刚接手辅导站时,条件较差,特别是供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匮乏。为让孩子有书读、读好书,钟老师不等不靠,四处“化缘”。如今,辅导站已由创立之初的光线昏暗、场地窄小、缺桌少书,变成了现在的宽敞明亮、设施配套、藏书达一万余册的新辅导站。在钟老师的悉心辅导下,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高涨,个个读有所获。
周玲:回报桑梓富家乡
周玲,随州市车云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湖北车云峰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虽身兼两家公司要职,但周玲不忘初心情系桑梓,赤子之心回报家乡。
车云山茶叶,历史悠久,茶农种植茶叶成为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对家乡茶叶市场的调查以及对茶农生产种植情况的走访了解,2005年,周玲自筹资金创立了随州市车云山茶业有限公司,以茶叶加工生产辅以自主销售的经营方式,年生产总值达200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当地茶叶产大于销的实际困难。
为了抓住市场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挖掘家乡潜在的社会闲散劳动力资源,2014年周玲又创立了湖北车云峰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经营农林开发、投资、种植、养殖、风景树、生态茶园以及旅游项目开发等,年收入可达150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困难等情况。
自两个公司成立以来,她主管公司的全面工作,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曾多次带领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市场调查研究,不断研发新产品,在原有的当地茶品的前提下,开拓创新;她积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信誉度,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管理经营理念,带动周边400余茶农增收致富。
周玲事业成功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活动多次捐款捐物,定期看望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并为他们带去生活用品;她还积极参与多所希望小学的建设,并且深入到当地学校为孩子进行励志演讲。
沈宝栋:最勤劳的“孺子牛”
沈宝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湖北省广水市分公司投递员。“他不仅是一名投递员,更是贴心的亲人、及时雨。”这是无数百姓对他的赞誉。
1988年6月,怀着对“绿衣使者”这个职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沈宝栋当了一名乡邮员。尽管已有思想准备,但投递的工作比他预想的要辛苦很多。从投递站出班到把邮件安全送到每一位客户手中,需要翻过十几座山,来回达120多里的路程。回班后,常常累得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
沈宝栋也曾动摇,但最后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他说:选择了这个职业,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认定了以后,他不叫苦,不喊累,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28年来,他的邮路行程达30余万公里,累计准确投递各类报刊邮件2800万余件,为用户代寄挂号、平信、发电报、寄包裹、缴电话费3万余人次,从未出过差错,实现了28年“零”投诉记录。“决不错投一份报刊,决不轻易退转一封信件。”这是沈宝栋给自己定下的规矩,28年来,有3000多封“死信”在他手中复活,帮助10多位离散的游子找到了亲人。为了不延误报刊及邮件的投递,他时常带伤、带病坚持上班,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肯定和好评。
他扶弱济贫,用心关怀邮路上的困难群众,热情帮扶瘫痪老人、孤寡老人,多次捐款给贫困学子、灾区困难群众。带着爱心上邮路,他28年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邮政“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服务宗旨。
他就像一头勤劳的 “孺子牛”,永远奔走在邮路上。
陈红:尊老爱老家和睦
陈红,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长岗镇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园长。她的家是一个五口之家,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这些美德的坚守让这个家充满了爱。
陈红与丈夫董强结婚以来,对待双方的父母就如自己的父母。日常生活中她对公婆尊敬有加,家务活都是抢着做。公公婆婆也逢人便夸儿媳贤惠勤劳、为人本分。陈红多年来没有和婆婆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关系如同母女,家庭十分融洽。陈红的丈夫在跟她结婚前从来没有做过农活,但结婚后,每到农忙都回到陈红的娘家帮着干活。陈红的哥哥、弟弟常年不在家,娘家的一切事务都是丈夫帮着做。周末了,只要有空,陈红都会把四个老人接到家里聚聚或者带他们出去走走。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向老人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虽然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但它就像催化剂使大家的感情日益融洽。
2012年因工作需要,陈红调到一个乡村小学工作,离家远了,对家庭的照顾也少了,公公婆婆为了让她安心工作,主动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在村小工作一年,她就被调到现在的幼儿园担任园长,离家近了,但工作更忙了。丈夫的工作时间不稳定,忙的时候几乎没有休息,不能与她分担家务,但只要闲下来了,就会在家好好照顾一家子的生活起居。夫妻俩在空闲时候就会一起交流工作心得,相互鼓励,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难一起解决,生活上共同照顾双方老人,从来没有因琐事而吵架。许多人问陈红:“为什么你的家庭如此融洽?”她认为,只要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思考问题,那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饶自华:照料患病公婆十几年
广水市有一位好媳妇,十几年来无怨无悔、精心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婆婆,她就是杨寨镇左榨村的饶自华。
1999年,饶自华73岁的公公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帕金森综合症,生活不能自理。夫妻二人毅然放下生意,携家带口回到老家,担负起照顾老人的重任。丈夫回到家乡后,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里。婆婆也年迈体弱,照顾病重老人的重担便落在了饶自华的肩上。
饶自华对公公的照料,真可谓是无微不至。公公卧病在床直到去世的十年间,她每天早晨首先服侍公公起床,把公公用轮椅推到院子里晒太阳,然后才开始烧火做饭,饭菜一口一口喂给公公。老人肠胃不好,而且挑食,她变着花样地做菜,尽量让老人吃得可口。老人大小便失禁,经常拉在身上,饶自华不管多忙,总是第一时间帮老人擦洗。病后的公公由于小脑萎缩,经常会有孩子般的固执和任性。面对这些,饶自华也拿出照顾孩子的细心和耐心,除了给老人按摩,活动筋骨,还推老人外出散心。
在公公病重的第六年,婆婆因为白内障而双目失明,不久又患上老年痴呆症。从此,饶自华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既要照料公公,又要服侍婆婆。最令她为难的是,婆婆经常在凌晨外出。因怕婆婆走失、摔倒,饶自华每晚都十分警醒,只要听到婆婆起床的声音,她就会跟着起床陪着她,常常一陪就是几个小时。有一回,婆婆深夜咳嗽,饶自华发现老人被浓痰卡住了喉咙,脸色发紫。饶自华立即找来胶管,帮婆婆把浓痰吸了出来,硬是把婆婆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胡朝葵:临危救人显大爱
胡朝葵,广水市爱心敬老中心院长。2013年,胡朝葵回到家乡创办了广水市爱心敬老中心,走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艰辛之路。
敬老院40多名老人,90岁以上4个,20多名老人瘫痪在床,6名老人有精神疾病,都需要精心照顾。
6月19日上午9时许,广水市突降特大暴雨。位于十里办事处街道东侧河边的爱心敬老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安排午餐,院长胡朝葵一边忙着张罗,一边密切关注着水情雨情。11点30分,河水快要漫堤了!看到危险正步步逼近,胡朝葵当即拨打了10多个求助电话。
情况紧急!胡朝葵果断组织人员,开始将老人们转移到附近的木材加工厂。消防官兵、办事处干部等很快赶到,迅速投入到转移老人的行动中,附近的十几名群众也主动加入到救援队伍中来。11点45分,河水漫堤!由于地势低洼,不到10分钟,爱心敬老中心就一片汪洋,水深很快达到1.5米左右。此时,救人越发艰难。今年73岁的乐绍员老人,腿部残疾,靠轮椅代步,胡朝葵和几名办事处干部一起抬着他向外转移。胡朝葵脚一滑,一下跌倒在水里,连呛了几口脏水,她赶紧站起来,又继续和大家一起抬着乐绍员往外走。
眼看入住的老人差不多都转移到安全地带,大家正准备喘口气。胡朝葵一清点,发现还差陈泽艮一人,大家又冒雨搜寻。终于,胡朝葵在一间房屋的角落发现了94岁的陈泽艮。
当天,福利院的41名老人全部被转移到广水市福利院妥善安置。
严贤涛:百姓心中的抗洪英雄
今年夏天的水灾,成了洛阳镇人永远的记忆,洪水中,民建会员、随州市九口堰富民蘑菇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贤涛主动抢险,在当地传为佳话。
7月19日下午,长时间的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曾都区洛阳镇变成一片汪洋。进镇的道路桥梁全部被淹,镇卫生院和附近几排房子建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成了洪水中的“孤岛”。
靠近 “孤岛”的杏苑小区,是该镇最大的商住小区,地势较低。20日早晨6点,小区积水2-3米,一楼被淹,200多名居民需要转移。住在杏苑小区的严贤涛,自家的5间商铺被淹。当听到消防官兵需要帮忙的喊声时,他立即冲过去,喊来合作社社员何华忠,与4位先来的消防官兵战斗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严贤涛刚做完手术出院不久,但他拖着病弱的身体,背的背,扛的扛,抱的抱,和大家一起与洪水赛跑,硬是将200多名受困群众安全转移到安全地带。“当时什么也没想,只想到要救人,消防官兵对这里不熟,帮把手是应该的。”严贤涛说。
7月20日晚上8点,奉命赶来救援的武警战士开着冲锋舟在一栋栋楼房间穿梭救人。突然一辆载着4名武警战士和1名镇干部的冲锋舟发动机被洪水击坏,冲锋舟顺水而下,舟上5人面临被洪水吞噬的危险。严贤涛果断套上救生圈,带上长绳,跳进洪水里,向冲锋舟附近的平房游去,攀上楼顶,把生命之绳抛向冲锋舟上的战士。武警战士和镇干部紧紧抓住绳子,在其他武警官兵的帮助下,成功被救。
吕帅博、赵啟贵:接力救人不留名
6月6日下午4时许,73岁的老人邬金华,到随州市烈山大道五眼桥上散步时突感不适,老人顺势坐上桥栏杆想休息片刻,谁知突然一阵眩晕,他竟仰头从3米多高的桥上坠落到桥下的水里。
老人掉进水里之后,就感到腰部和腿部疼得钻心,根本不能站立,恰好那几天随州下大雨,河里的水齐腰深,一下子就把老人冲出十几米远,老人慌忙中抓住了河里的水草,才没有被冲走。桥上和岸边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河岸高又陡,水中都是淤泥和污物,没有人敢跳下去救人。
就在这紧急时刻,武警战士吕帅博正在五眼桥附近的银行办理业务,把车停在附近等待的司机赵啟贵听见了“救命”声,他向大家围观的地方跑去,发现老人正在水中挣扎。他脱掉鞋子,沿着桥边的一棵大树,从豁口处跳了下去。当时老人已深陷淤泥中,他使劲拖拽都无法将老人拉起。他一边继续救人,一边大喊“快救人啊”。
这时,从银行办完业务的武警战士吕帅博正好发现了这一幕,他迅速拨开围观的人群,来不及脱下衣服和鞋子,就跳进齐腰深的污水里,两人合力把老人从污泥中拽了出来。他们两人把老人抬着,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在布满污泥和垃圾的河道中艰难地向前移动了将近30米,才找到一个河岸较低的地方。两人合力把老人抬上岸,并找到一个干爽处让老人平躺着。吕帅博随即拨打了110和120急救电话,待120急救车赶来后,他俩用担架把老人抬了上去,见老人被送往曾都医院抢救后,他们便开着车返回了部队。
在救人的时候,赵啟贵的两只脚被河沟里的玻璃渣子划破,手也被划得鲜血直流。吕帅博的腰部和双腿也被树枝划伤了。他们俩回到部队后,默默地换掉身上的脏衣服,有人问怎么回事,他们只是一笑而过。
6月8日,媒体报道这则消息后,引起多方关注,经多方打听和寻找,邬金华老人及家属才终于得知救人的是武警战士吕帅博和司机赵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