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扎根海岛40年 无怨无悔写春秋
——记随州籍“最美大连人”龙兆华

  通讯员 陈纯国
    在我国黄海浩瀚的海面上,矗立着一座小岛——三山岛。“岛主”是地地道道的随州人——龙兆华。深秋时节,笔者慕名探访他。上岛那天,海面风大浪高,船老大一手掌舵,一手竖起大拇指说:“龙兆华可是咱大连的名人啊!”
    三山岛由三个小岛连成一体,位于黄海北部湾,三岛横立湾口,与“海滨之城”——辽宁省大连市隔海相望,历来被视为京津要塞和黄海的天然屏障,经济和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岛的南端有一座始建于1903年的灯塔,配备有无线电指南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HN/DGPS),是进出大连港船舶的重要导向标志。龙兆华的人生也因为这座小岛、这个灯塔而出彩!
  A
  守望孤岛,情缘始于四十年前
    1976年2月,19岁的龙兆华从原随州市环潭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参军入伍,新兵训练结束后就分配到三山岛观通站。当时海岛条件十分艰苦,20多个人挤在一间百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是老兵们自己盖的,土泥石墙,木质窗框,夏天漏雨,冬天透寒。岛上没有常住居民,只有两个连队,分别是海军的海岸炮兵连和沈阳军区的守备连。龙兆华所在的观通站,在山脚下一个狭窄的山坳里,值班室在岛的南面山顶上,宿舍距离值班室虽说只有1公里,但那时候的路崎岖不平,上山下山荆棘密布,来回一趟至少要40分钟。遇到大风,只能抓住树枝一步一步攀爬,一不留神就有摔下悬崖、掉进大海的危险。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值一天的班连饭也吃不上。夏季,岛上蚊虫肆虐,常常是走一路蚊虫咬一路,牛虻咬一口,小腿肿成“大腿”。但也许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往返,让龙兆华与这座孤岛融为了一体。
    上世纪80年代初,驻岛部队精简整编了,三山岛灯塔也由海军交由地方管理,这时的龙兆华已从一名战士成长为正连职干部。按照当时的政策,守岛部队干部转业安置有优待,龙兆华完全有条件到大连市挑选一个比较好的单位,与他一同上岛的战友也纷纷利用这个机会脱下军装离开了海岛。在走与留的选择上,龙兆华也曾犹豫过,好心的战友和同事也劝他不要错过这次下岛的机会,但最终他还是留在了海岛,继续守望着灯塔,守卫着大海,守护着航行安全。
  B
  不畏艰难,精心守护海上家园
    海岛是孤寂的。在岛上生活与工作天天要遇到和忍受难以想象的单调、枯燥、寂寞与艰辛,时时刻刻考验着人的毅力和信念。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交通难、通信难、看病难。几十年中,龙兆华始终在克服点点滴滴的艰难中实现人生价值。
    岛上没有淡水。龙兆华上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领着一帮人打水井。干了八个月终于打了一口深15米的水井,基本解决了守岛人多年的吃水难题。因为岛上没有常住居民,到现在还没有建码头,守岛所需的后勤保障和生活必需品供应,要等每半月一次的潮汐涨落,大海涨潮了,才能把物资运上岸,遇到大风大浪天气,补给船连续二三十天不能登岛,岛上菜尽粮绝,断炊是常有的事,只能啃面包,喝苦涩水充饥。海岛气候恶劣,一会儿阳光明媚,转瞬间又大雨倾盆,一年中有七八个月的时间被云雾笼罩。因空气湿度大,即使是夏季,衣被也总是混漉漉的,床上还得插上电热毯,晚上睡觉前,还要用电吹风反复烘烤被子。常年在这样的气候下生活工作,使得龙兆华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腿关节经常红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驻岛部队精简整编前,连队还有卫生员,配备有常用药,生病发烧感冒什么的,还能得到及时治疗。部队撤了后,守岛人员看病成了一大难题。一次龙兆华因劳累过度发起高烧,平时备的常用药也用了,就是不见好,只能硬挺着。高烧几天后,他走路踉踉跄跄的,人消瘦了十多斤。
    在陆地上的人,日常生活中诸如看电视、听收音机、使用手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岛上,这些都成了奢望。因为远离陆地,信号接收不了,就是现在用手机也很困难。一日三餐吃点新鲜疏菜,对龙兆华而言也是一种稀罕的享受。岛上全部是石头,不能种植蔬菜,从陆地补给岛上的蔬菜,至多也只能吃一两天。几十年中,龙兆华挖的地窖,全部储存的是萝卜和土豆,这成了他一成不变的主打蔬菜。岛上生活艰苦,经济待遇又不高,留不住人,人走了一茬又一茬,很长时间连个炊事员也请不到。多年来,龙兆华既是单位主要领导,又是炊事员。去年他跑回老家生拉硬拽,把他年过六旬的姐姐、姐夫带上岛,一边给值守人员做做饭,一边还利用这个一心守岛的弟弟积攒多年的几袋泥土试着种上了家乡的蔬菜,陪他一同守护海岛。姐姐、姐夫看到岛上条件艰苦,好言劝他回城里工作,他始终说:在岛上住久了,有感情了,离不开了!
    在海岛除了忍受枯燥寂寞的生活,有时还要面对难以预料的人身危险。龙兆华守望的灯塔,建在岛的南端山顶上,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灯塔虽小,作用巨大。夜晚的海面,能见度比陆地低,灯塔发光才能保障海上舰船航行安全。这个灯塔上安装的牛眼两面透镜是通过水银缸提供的浮力旋转发光的,光照距离必须达到23海里,每周要进行几次擦拭保养。水银有毒,尤其是夏季日照充足,太阳炙烤的时候,水银挥发可以通过皮肤渗入到体内,稍不注意,就会使人晕倒,甚至窒息死亡。在困难危险面前,龙兆华从未退缩,始终冲在前面,带头擦拭牛眼透镜,几十年中,灯塔没有出现任何故障,他用心血和汗水守望灯塔、照亮航程。
    海岛至今没有通电,灯塔及机器设备用电,由几组柴油发电机24小时不间断提供。柴油机加水降温的唯一水源,依赖的是山脚下的一个水坑,日积月累,水坑里的油污、淤泥、杂物沉积越来越多,造成水质变坏,严重影响了发电机冷却水的质量。龙兆华独自一人跳进水坑,用铁锹一锹一锹地将油污和杂物装进水桶,一桶一桶地清出坑底。长时间浸泡在有害的水坑里,使他浑身红肿,腿上皮肤也溃烂了。
    2002年5月,大连海域发生空难,搜寻飞机“黑匣子”,查明事故原因迫在眉睫。龙兆华驻守的三山岛上安装的DGPS导航系统是为空难搜救提供定位数据的唯一来源。恰在此时,导航仪器发生故障,需要更换配件。当时刮着七级大风,海上全部停航,龙兆华租了一条木质渔船,不顾个人安危,把仪器往岛上送。船不能靠岸,他就跳进海里,用绳子把自己捆着,呛着海水,让岸上的人往上拽。由于抢修及时,导航仪器很快恢复正常运转,保障了海上搜救和“黑匣子”的顺利打捞。
    龙兆华心系海岛,守岛爱岛、以岛为家。他的妻子女儿住在大连市内,女儿从上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他从未接送过,每年下岛轮休时,他也是人在家里,心在岛上,在家住两三天,又跑到岛上去。长期两地分居,夫妻感情渐渐出现了裂痕。几年前,妻子与他离了婚。年近60岁的龙兆华,面对家庭的破裂和身体多种疾病,也没有丝毫动摇守岛的信念。
  C
  勤学苦练,终于成为技术能手
    龙兆华入伍前,只读过高中。从当战士开始,他几乎把所有时间用于学习钻研业务知识。海岛文娱生活贫乏单调,业余时间其他战友打打扑克,下下象棋,他却一头扎进书海里。凭着一股“啃”劲和钻劲,他在较短时间里就掌握了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至今在他简陋的宿舍里,木架子上还堆放着几百本各类技术书籍。脱下军装前,他已是连队顶尖的技术干部。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航标体制改革,观通站的人员也精减了,技术骨干都下岛了,龙兆华成为单位唯一一位懂技术的人。作为灯塔长的他深感责任更大,肩上的担子更重。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海上贸易不断繁荣,对海上航道安全以及DGPS定位数据的精准性要求也更高了。海岛灯塔配备的柴油发电机组每套重达上千公斤,把它们从陆地装船运上岛安装,成了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岛上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也没有运载车辆,搬运机器设备,全靠手挑肩扛。龙兆华凭着过硬的技术,把机器拆整为零,还把初中物理学过的杠杆和滑轮原理用了个遍,上千零部件到机房后,他熟练地安装到位,不差丝毫。
    1990年以来,岛上先后使用安装过法国西电大型柴油发电机和美国、英国的DGPS系统。只要新设备一上岛,他就连续多天“泡”在机房里。机房噪音大,他用棉球塞进耳朵、爬在机器旁,反复听、反复观察琢磨机器、仪表运转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机器、设备性能。现在,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设备,龙兆华都能做到熟练地进行日常维修保养和故障排除,始终使机器仪器正常发挥效能。这些年,他还结合工作实际和掌握的技术,对柴油机自动加油加水、柴油发电机启动电源、灯塔光源和油机房DGPS配电盘进行技术改造。这些技术革新不仅节约了资金,降低了能耗,也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龙兆华从普通一兵到技术员再到工程师,成为了一名技术全才。他先后获得了天津市海事局、大连市航标处 “技术能手”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海事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今年又被授予“最美大连人”荣誉称号。
    从19岁至59岁的40年间,龙兆华把人生最绚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海岛灯塔。到底是什么让他留在了海岛上?是为了名?他目前仅仅是个科级干部!是为了利?他驻守的海域适宜海产品养殖,曾有多个从事海产品养殖的老板,想在这片海域进行养殖,想尽一切办法同他套近乎,甚至开价上百万,让他不要“死脑筋”,打个马虎眼,全被他拒绝了。
    龙兆华常说:“守岛,寄托的是对海岛的一份情和爱,干好岛上的工作,是我应尽的一份责任。”简简单单的话,折射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40年驻守,无怨无悔!
  精心维护设备
  试种蔬菜成功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扎根海岛40年 无怨无悔写春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一周关注】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