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维的窗口”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
随州外国语学校教改研讨会引来全国300专家教师论道
作者:陈晓林
本报记者 陈晓林 通讯员 晏坤山 当今时代,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重塑各行各业的运行规则,教育也不例外。随州市外国语学校(简称随外)顺应时代大潮,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凝聚教研力量,推动课程改革,拓展学生快乐学习的时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引发了一场在全国教育界有影响的教育变革。 12月16日至17日,由曾都区教育局主办、随州市外国语学校承办的全国“打开思维的窗口”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300多名教育专家和教师代表前来论道。 省教育厅继续教育中心主任袁先潋,随州市教育局局长张道亮,曾都区副区长段红琴等参加开幕式。袁先潋肯定了这次研讨会对于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段红琴介绍了曾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曾都教育概况。曾都区教育局局长刘万年主持开幕式。随州市外国语学校董事长王洪斌致欢迎辞,介绍了随外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发展与评估中心主任杨朝晖,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主任、教育部特聘国家级课改试验区专家陈萍,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武丽志,全国著名课改专家、微课程创始人李玉平,湖北教育报刊社社长、总编辑方腊全等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对随外的教育改革成果交口称赞。 随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湖北熊仕荣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熊仕荣作了题为《“打开思维的窗口”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的主题报告。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张银中、赵竞秋、杨鹏、王安洁、杨梦琴、李林玲、蒋芬、蔡和平、杨超等老师陆续登场,分别从开放教学、班级管理、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精彩展示了小课题研究与互联网技术运用的完美结合。研讨会由随外初中部校长郭远林主持。 用研究改变思维打开思维的窗口 随外从2006年开办至今,教学研究坚持不懈,步步深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把学校办成一个可以让学生自主管理、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乐园。而今,微课程、二维码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随外办学理念的实施更加便利,并进一步引发了师生思维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熊仕荣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随外的老师以“研究课题化、过程课程化、成果可视化、发展个性化”为路径,进行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研究,开发微课程资源。他们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习规律,以思维为根本,寻找品质学习,通过课例研究,形成了“十大思维”,比如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寻找联系——规律思维,整体思考——整合思维,等等。他们运用“十大思维”,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质。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出了名堂,也“玩”出了名堂。 随外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构建民主、自由、互助、和谐的学习氛围,引领教师自主发展,发挥自己的管理优势、学科优势,以“私人订制”式的专家培养发展模式,培养学校名师团队,让每一个成员在这个团队里得到个性化发展。随外的教研教学成果丰硕,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用技术变革教学方式码课码书广泛应用 走进随外校园,仿佛走进了一个二维码的世界。一张小小的《会议指南》,上面密密麻麻印了21个二维码。用作主会场的电教厅,整整一面后墙,都是印有二维码的各种教研活动、特色活动的海报。每个教室的内外,无论是班级管理的“一日一省”,还是分享学习心得的“学海拾贝”,也都附有二维码。路过小树林,树上也有3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第一个是作文《快乐的小树林》,是刘明同学讲述他的作文思路;第二个是《大树下的集体舞》,是孩子们在树下练习集体舞的视频;第三个是《柳树的介绍》,是树的生物学介绍。这些微课程都是师生们制作的。 用手机制作微视频(音频),生成二维码,形成码课码书,上传到互联网蝴蝶学校等教育资源平台上,与大家分享,已经成为随外师生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内容。互联网,打破了学校的围墙,把固定的课堂,变成学生、家长、老师随时可视的教学资源,把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链接。 在研讨会的“进入随外”环节,与会专家和教师代表分别深入随外初中、小学、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活动现场,零距离观察,与学生、老师交流,感受学生民主管理、自主学习和码课码书应用的成果,感受师生阳光自信、乐观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 大家还观摩了初中部第500期“文化讲坛”——八年级祁靖雯、孙俊熙2位同学结合PPT讲述 《行走的表情包》。2位同学逻辑严密、声情并茂、落落大方的讲述,得到了学生评委、老师评委一致好评,均被授予“博士”称号。这期“文化讲坛”,现场被部分师生用手机录成视频,编辑、制作微课程,生成码课资源。 互联网倒逼老师与时俱进 从自身改变 “我认为,那些只会用老办法教书,不学习、不掌握、不会用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古董老师,将被淘汰!” 研讨会“交流与互动”环节,随外初中部八年级一名同学对主持人提问的实话实说,振聋发聩。 互联网自由开放、超越时空、海量信息、检索便利的特点,让传统教育的思维模式、方式方法已经与现实格格不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体、思考的主体、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的价值更多体现在资源提供、方法指导、问题解决的引导、发展的引领上。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倒逼着教师与时俱进,迅速从自身进行改变…… 他山之石,也弥足珍贵。在研讨会“向朋友学习”环节,“网红老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山小学的体育教师柳田牛,介绍了他开发的“体育游戏系列微课程100集”。来自吉林省长春市、湖北省宜昌市、河北省邢台市、北京市顺义区、福建省厦门市、重庆市璧山区等地学校的老师也先后分享了他们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教改的探索。 研讨会期间,熊仕荣还作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随外的教改实验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杨朝晖称,随外代表互联网背景下或者基于未来趋势的 “未来学校实验样本”,有可能颠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重新定义“学校”与“教育”!教育专家李小平说,随外的实验与探索,突破了学校的“围墙”,实现了与家庭、社会深度链接与融合,学习的资源无限丰富与自动生成,最大限度地解放与激活!随外的影响与价值不仅仅在中国,必将波及到世界,这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物种”。 如今,“打开思维的窗口”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随外持续释放能量。一个良好的互联网教育生态圈在该校已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