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桥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带动经济增长的终极动力,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正驱动着相关产业的迅猛增长。在“一主两副多极”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如何创建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示范城市,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事关随州未来。
传统消费新常态 有效供给是关键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历经持续快速的增长区间后,逐渐放缓的趋势较为明显。深层次原因是居民更加关注品质型消费,对消费产品的质量有更高要求,而市场供给却存在着低端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继而通过网购、快递渠道选择商品,今年1-5月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71.68万件,同比增长24.71%;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879.17万元,同比增长38.21%。重点监测的12家销售企业其销售额有9家低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5家处于负增长。消费能力流失的现象将会愈演愈烈,商业增值税也持续处于低迷增长状态,消费对于本埠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削弱。
有鉴于此,在生产领域,只有以传统实物消费升级为重点,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创新增加产品供给,创造消费新需求;流通领域则在摸清市民的精准需求,提供优质合理的有效商品供给,才能遏止传统消费能力的流失。
新兴消费风尚起 供给不足待补缺
如今的居民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的基本消费逐步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全市反映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也由2010年的40.6%下降到2014的36.6%,已跨入30-40%为富裕的阶段。人们对旅游、养老、健康、保健、卫生、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需求显得更加急迫。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居住、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增长12.9%、8.3%、16.1%、10.5%、15.4%,体育健身活动支出、用于家政服务的支出和用于旅馆住宿的支出增幅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提升;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3%,体育娱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4%,均高于其他商品类的增长幅度,也反映出市民消费层次的提升。
新兴消费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给明显滞后。从健康服务看,医疗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人均医疗服务资源不高,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康复护理等服务供给尤为短缺。全市80%的医疗资源在城区,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医院。全市千人均拥有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分别为4.29、1.77、1.78,远低于全省5.39、2.15、2.47的平均水平。
从养老服务看,全市人口老龄化达到16.4%以上,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沉重。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3.7张,仅随州城区机构养老床位缺口超50%,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缺口将更大。一些养老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功能不完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起居照料,导致入住率不高,盈利微薄,投资信心不足,陷于恶性循环。
从旅游服务看,旅游服务供给单一。全市整合政府资源助推旅游发展的意识不强,大旅游发展格局尚未形成;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品成熟度不高,门票经济现象严重;缺乏专业的整合营销传播队伍,智慧旅游尚未起步等等,导致旅游体验不佳,制约了更多旅游需求的释放。
从文化体育服务看,供给总体严重不足。据随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33%,占当年目标值的(下同)26.6%,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70.32元,占46.9%,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42.3%,占70.6%,“三馆一站”覆盖率占76.9%,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3.21%,占76.4%,文化建设指数低于全省24个百分点,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文化产品内容相对单一,文化服务形式简单,难以满足市民快速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比拼赶超显身手 培植幸福新产业
当下,一场翻天覆地的消费革命正席卷全国,消费需求将会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随之发生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改革创新增加消费领域的有效供给,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不仅顺应群众期盼,有利于改善民生,更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挥山水特色,提升旅游产业。实现区域联动一体化战略,即武随、襄十随、大别山区域、随岳高速旅游一体化,摒弃以往独立的、单一的、点状的景区发展模式,以创建武汉市民周末休闲目的地、高校旅游度假基地为发展目标,整体推动随南“百里画廊”建设,加快“全景大洪山”、三潭、田王寨、抱朴谷建设,以高铁经济为切入点,将棋盘山、花湾、十九山生态旅游区、丁湾村、城南新区兰草基地等项目建设整合成森林公园,投放共享单车,建成骑行环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保护古民居资源,加快昱辰农业观光示范园、桃源绿色幸福村、天子山植物庄园建设,发展健康、健身体验型旅游、乡村民宿业;实施新媒体旅游营销工程,探索网站、微博、微信、电影、手机APP等“五位一体”旅游宣传营销模式。
发挥“圣地”特色,提升文化产业。在景区新建中国农耕文明博物馆,内设农业生产器具展示园、植物培育园、中医药知识普及园等。扶持曾侯乙编钟编磬工艺厂、曾楚漆器厂等一批特色小微企业,利用编钟生产技术,结合现代科技,建成铜管乐器、现代打击乐器生产基地。广泛挖掘春秋早期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季梁,隋文帝杨坚,唐朝胡紫阳、诗仙李白,宋朝诗人黄庭坚、欧阳修,大夏皇帝明玉珍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正能量,新建随州历史文化名人陈列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发挥政策优势,提升健康养老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将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降低“医养结合”项目准入门槛。鼓励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服务,探索实行镇街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卫生院院长兼任敬老院院长,促进“两院一体”发展。大力发展候鸟式养老、旅游养老等新兴业态,引导养老项目与银杏谷、大洪山、长寿谷、琵琶湖、徐家河等景区和各大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吸引武汉等外地高消费老年群体前来休闲度假和康复疗养。开展市校深度合作,对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养老机构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将社会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将养老机构负责人和老年护理员纳入政府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幸福产业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完全可以实现“农旅结合”、“工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商旅结合”、“学旅结合”,走出一条旅产互动、旅城一体的融合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式农业、农场式租赁与养老、景点骑行、水上活动等健身运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社会化开放,等等。
过去,在国家和湖北省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随州人励精图治,砥砺前行,打造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支柱产业;今天,在事关随州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我们更应不忘初心,比拼赶超,以“亲自立即现在马上”的工作热情,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幸福随州新产业。
(作者系市统计局副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