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余国清 吴孟春
杨寨,鄂北大地上一颗璀璨明珠。在这片富饶且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服务民生的理财“铁军”—— 广水市杨寨镇财政所干部职工队伍。他们在镇党委、政府和市财政局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理财,造富一方”为己任,坚持改革与发展并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管理与监督并举,较好完成各项财政任务,为推动全镇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连续多年被镇党委政府和财政系统评为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A 创新党建树形象
杨寨财政所始终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开展财政工作、加强队伍建设的基点和抓手,按照“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党性觉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水平,树立部门形象。
在开展党建工作中,该所坚持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学习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学习,定期召开“三会一课”。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念,纯洁了党性。与此同时,定期召开支部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对财政工作和管理改革等重大事项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健全了党组织活动开展机制,强化对每个党员干部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使党员的组织生活和监督管理常态化、制度化。
作风彰显能力,服务提升形象。该所修订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责追究制等8项制度,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心系基层群众,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开展党员互评互促活动,摆不足,提建议,促提高,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团结进步。在此基础上,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坚持“一岗双责”,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必须向党组织报告,年底向党组织述廉述职,接受全体党员的评议与监督。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在该所,每名党员干部都会不时地收到一条条“洁己才不失己,正心方能正行。”“约束一放松,前途便告终;行为一放纵,前途便断送。”的廉政短信。常照镜子正衣冠,常敲“警钟”打“疫苗”,筑牢了党员干部思想防线,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廉洁工作长效机制;轮岗交流,双联下乡,基层调研,这些活动让党员干部“接地气”“懂行情”,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在工作中讲实话、报实数、办实事、求实效,工作效能大大提升。
B 美丽乡村惠百姓
走进丁湾村便会看到,整齐划一的村道光洁干净,村子四周绿树掩映,文化广场宽敞亮丽,阡陌田畴景色如画。
几年前,丁湾村还是一个老旧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2015年,杨寨镇充分运用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将“发挥民主、紧扣民心、助推民富、惠及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解决群众当前困难与实现农村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财政奖补、县级配套、部门支持、群众自筹、社会赞助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道路、环卫、小农水等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使农村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近三年,丁湾村共投入财政奖补资金700余万元,撬动民间捐资和村民自筹资金7000万元,改造房屋136户,硬化村庄道路15公里,栽植红叶石楠、桂花、紫薇等风景绿化树木3万余株,建成花坛31处,新建生态塘堰3口,安装太阳能路灯78盏……如今的丁湾村水更清了,路更宽了,村庄更美丽了。
“一事一议”不仅“议”出了村庄道路项目,还“议”出了道路亮化、文化舞台、人畜饮水等民生项目。“这些惠及群众的民生实事,都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结出的硕果。不仅拉近了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而且使贫寂的山村变得更加美丽。”该村党支部书记方如意说,“过去村里要干点公益事,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现在,村里要做公益事,都由群众自己做主商议决定,国家财政还对村级公益项目进行奖补,这是一个润泽民心的好政策。”
杨寨镇财政所所长卢小平介绍,“实践证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财政奖补引导、村民筹资筹劳、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广开门路筹集建设资金。下一步,杨寨财政所将充分发挥职能,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形成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坚持不懈地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民幸福美好家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C 规范建设提效能
来到杨寨镇财政所,只见院落装饰一新,门口的“在岗公示”牌让前来办事的村民一目了然。
所长卢小平告诉记者:“一年前,省财政厅领导来所调研时,办事大厅破旧昏暗,没有标准档案室,房屋门窗多年没有整修,目前的新面貌得益于全市开展的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
走进宽敞明亮的财政服务大厅,记者看到,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图悬挂墙上。“原先到镇政府办事,东屋找西屋问,现在来财政所服务大厅办事,省时又省力,方便多了……”前来办事的东周村村民周行斌高兴地说。
“近年来,各级财政资金不断向农村倾斜,乡镇财政所承担的任务愈来愈繁重。无论是硬件软件,都已不适应工作发展的要求。”卢小平告诉记者,2015年10月,经广水市财政局和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共筹措各类资金260万元,对财政所实施标准化建设,去年10月,财政所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了省财政厅的检查验收。
通过标准化建设,整齐划一的财政服务大厅成了镇直部门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杨寨财政人的眼里,更加注重的是推进财政管理规范化管理。
在服务大厅看到,财政服务人员的名片很别致,醒目地写着“财政便民服务卡”、“欢迎社会各界监督”,下面印着姓名和电话。
据了解,该所还编印了财政所规章制度文本,工作人员可根据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制度细化和量化,并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财政、财会基础工作规范制度体系,搭建起了省、市、镇多级联网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即时监控。
着力打造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工作效能,这是杨寨镇财政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去年,该所制定“财政干部轮训计划”,截至目前,全所13名干部职工全部参加了培训。为了使培训内容贴合实际,该所根据财政干部知识结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同时,完善竞争上岗和岗位交流制度,建立年度业绩考核机制,不断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充分调动全体财政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D 村级“三资”严监管
为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杨寨财政所多举措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
摸清家底,健全台账。该所成立了农村“三资”清理工作组,深入全镇25个村(社区),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认真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在清理中,坚持“清理对象不漏、清理内容不差、清理过程不少”的原则进行清理,确保“三资”账表、账实、账账相符,为加强村级“三资”管理奠定了基础。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村级收入管理、现金管理、支出管理、资产资源管理、票证管理、会计报表、财务档案管理、债权债务管理、承包合同管理、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进行监管,着力规范村级“三资”管理。
规范程序,民主监管。制定了《杨寨镇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施意见》,将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大额固定资产的购置与处置等列入村级重大事项,实行流程化、精细化管理,并规定:凡办理村级重大事项,必须依次履行“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乡镇党委政府审核、公开招投标或集中采购、项目实施、验收决算、公开公示”等程序。
同时,不断加大惠农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建立工作专班,狠抓任务落实;丰富宣传形式,营造浓厚氛围;加强督查问责,确保政策落地等多种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今年来,该所已开展惠农政策宣讲32场次,张贴宣传标语1200余条,设置免费咨询点20个,切实提高了农民朋友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
财政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杨寨财政人心头牢记的是使命,肩头扛起的是责任。他们正从充满生机的绿色之夏,自信地走向令人神往的金色之秋——因为那将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们更加相信:胸怀壮志、矢志不渝的杨寨财政人,将会用青春、热情和坚强不屈的精神,谱写出基层财政事业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