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当下,全党全国都在精心谋划打赢扶贫攻坚战,实施人财物向贫困地区和人口倾斜,组织干部进村入户结对精准帮扶,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鸡蛋需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没有温度是不行的,正如毛泽东同志讲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因此,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活力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形成外因多元帮扶与内因积极脱贫的互动体制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拔寨的胜利。
我国的扶贫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努力,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扶贫重在给钱给物,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变成了一种福利,成了贫困人口的一种依赖,甘愿贫困,不愿摘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政府作为扶贫的主体,既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又要注重激发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的内生活力,以实现内因外因的互动和有效结合。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贫困地区资源开发,激活贫困地区沉睡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就我区而言,贫困地区和人口,大都处于边远山区、库区、老区,这里离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失去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富饶的贫穷”。可见,开发贫困地区的资源潜力巨大。比如府河镇白河滩村成功人士张吉德,携700多万元现金,回家乡租赁开发1100亩土地,修通通向集镇的路,出资50万元帮助28户村民建新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使土地资源变成了财富,使贫困地区靠近市场,让贫困地区人口进城,激活了沉睡的资源,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让农民变成了农商工使30多人脱贫致富。有力地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内生活力,使昔日贫穷的白河滩村成了湖北省“宜居村庄”,让村里人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优化基层治理环境,激活贫困地区的内生活力和动力。贫困是一种可逆状态。通过资金的投入,很快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依赖外援,自然会弱化贫困地区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外援一旦减少或终止,立马又返贫,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是选好村两委会班子成员,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越是贫困地区,人才流失越严重,优秀的基层干部就越少,除了选派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进村任职外,还要深入挖掘当地人才资源,选好带头人、领头雁,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带领人民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二是寻求产业扶贫支点,优化基层治理环境。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不同,因为同样的生产生活条件,往往呈区域性、整体性贫困,这就需要优化基层治理环境。三是实施科学论证,精准发展产业。激活地区要素和群体力量,实现效益最大化。如我区各级干部发动千家万户种食用菌,使不少人增加了收入,消除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再如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工作重点下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网络化公共服务、实行村民自治等,有效地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加强理论引导,提升发展的正能量。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不少贫困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穷得只剩下好生态”,正是靠着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转变思路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就说明一个道理,一旦人民群众掌握了正确的理念,一旦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人民群众就可焕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依靠“群体力量”建设小康社会才会更充分地表现出来。 (作者系曾都区科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