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20171128期 >> 第A2版:综合新闻
我与编钟的故事
  

本报记者 冯家园
  编钟自出土问世,便有许多人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搞研究的、有搞铸造的、有搞记录的、有从事编钟演艺的……
  《魅力中国城》第三轮竞演,随州将再一次向观众展示编钟魅力。这一次,不光能看能听,还有人给我们讲编钟的故事。

李幼平:外孙取名曾侯乙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李幼平教授,从事编钟研究已有20多年。他告诉记者,1988年,完全不懂编钟的他跟随博士导师进入编钟的世界,从此便爱上了编钟。从博士再到美国读博士后,二十多年来一直研究编钟,从未停止。
  编钟实际上是八音之首,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石之声的金就是钟。“曾侯乙编钟奠定了我的事业基础。从研究曾侯乙编钟开始一直延伸到研究整个中国的编钟,延伸到以编钟为主体的文创产品、文化建设,我所做的事都是跟编钟相关。”他说,“没有曾侯乙编钟就没有我的事业。”
  更有意思的是,李幼平有两个外孙生活在国外,女婿恰巧姓曾,他给两个孩子取名叫曾侯甲、曾侯乙。“中国人取老一辈名字是不可以的,欧洲人则不一样,他们祖辈里哪个最有名,后辈的孩子就叫这个名字。所以我就用了与编钟有关的名字。”他说。
  李幼平表示,希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让编钟成为中国声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支点,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黄凤春:为编钟,我放弃上大学
  1978年,随州发现编钟震惊了考古界。也是这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教授黄凤春刚考上大学。他被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维四带到随州,参加曾侯乙墓发掘。
  这一去,彻底改变了黄凤春的人生。
  “这座墓葬很奇特,在当时考古界发掘的所有墓葬中,都没有见过。”他说,当看到编钟的那一眼,完全被它所震撼。两千多年了,编钟却完整无损地悬挂在钟架上。
  “编钟吸引了我,也改变了我的人生。”黄凤春告诉记者,因为编钟,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全身心地参与到曾侯乙墓的挖掘,也让他与随州结下了39年的情谊。
  这些年,只要随州考古有重要发现,黄凤春都会在现场。义地岗古墓挖掘、叶家山古墓……都留下了黄凤春的身影。“今年,我退休了,是在随州退的。”他笑着说。
  还记得在随州义地岗考古发掘期间,黄凤春因过度劳累咽喉囊肿膨胀到武汉住院,当手术医生、麻醉师严阵以待准备手术时,才知道黄凤春已悄悄赶回随州工地。
  他说:“我的手术可以推后,但文物提取不能推后,否则损失不可弥补,我不想因个人原因耽误随州考古事业。”

刘佑年:编钟调音练就“金耳朵”
  刘佑年,武汉工控艺术制造有限公司编钟制造师、调音师,被称为“大国工匠”。经他手铸造的编钟有上百套,调音的编钟有上千个,这些编钟到美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演出。
  “编钟表面的纹理与人手的指纹相差无几,只有0.2毫米深左右。内壁的凹凸不平也是构成音准、音色、余音的延时长度等多项音指标的重要手法。”他说,古人完全靠耳朵来辨识音准,这太了不得了。
  曾经,经他调音的编钟在专家看来不准。为此,他两次触摸了原套编钟,还特意来到随州,实地踏勘了曾侯乙墓,敬了高香,献上好酒,磕了响头,希望能获得灵感。
  “还真有心灵感应,回去后,我调试的编钟音准更准了,更接近原钟。”他说。几十年的调音,练就了他的“金耳朵”,他能够准确地听出编钟演奏“哆”与“来”之间的1/20。
  不仅如此,编钟的铸造技艺让他惊叹。“那时没有现在的精密仪器、模具等,古人靠着智慧,铸造出这么精美的编钟,其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追随。”他说。
  在他看来,要成为一名工匠,必须能静下心,耐得住寂寞,不急不躁,不嗔不气,专心致志干一件事,哪怕一辈子。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自信、能力自信,需要广泛传承。

余涛:编钟让父子俩逐梦光影
  余涛,是随州一位摄影家。在他的镜头下,随州的大美、神韵得到充分彰显。而他的这一爱好,是受父亲余义明的影响。使他们走上摄影道路的,正是编钟。
  编钟出土的全过程,在余义明的镜头下定格。余涛介绍,余义明拍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刚刚露出水面的编钟架,当时大家根据照片分析,就推测下面的文物可能是编钟。
  此后,他的父亲真实地记录下了编钟出土的一系列细节,拍下的胶卷有几千个。“我的父亲将1.5万件历史文物的原始摆放现场全部拍摄了下来,为后来研究这段历史,留下了第一手完整的资料。”
  余义明将手中的相机传给了余涛。从此,余涛成了随州发展的一个记录者,城市变大变美,每个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都成为他镜头捕捉的内容。
  “现在我手中有关随州城市的照片太多了。”他说,“今后,我将继续追随随州城市发展的脚步,留下那一个个美丽的瞬间。”

裴育:与编钟共舞是件幸福的事
  19岁那年,裴育与编钟结缘。18年来,她几乎天天在演奏编钟,已有上万场之多,看过她演奏编钟的中外游客有百万人次。
  “最开始,我觉得演奏编钟不难,敲准就行了。”裴育说,可她师傅告诉她,敲编钟的人不同,呈现出钟声也不同,也有高下之分。只有你真正懂得了编钟之音的美,才可以奏响贯穿天地、叩击心灵的大地之音。之后,她一遍一遍地敲打编钟,力求与编钟融为一体,力图敲出钟声的律动、节奏、起伏和庄重。渐渐地,她在敲打编钟中感受到了快乐,让她不断成长。
  1999年,她在上海豫园演出。当时德国总理施罗德听到编钟演奏的《雪绒花》,身体与编钟的音乐互动了起来。“没想到,编钟的音乐可以穿越文化的界限,这也更加增强了我要敲好编钟的信心。”她说,“希望我演奏的编钟穿越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为今天的人们带来奋发前进的力量。”

更多>>  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与编钟的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