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家园
一张照片上,编钟架露出水面,一名考古人员趴在横梯上,仔细地清理着横梁上的泥浆,水面泛起涟漪……
“这是当年我父亲余义明拍摄的,是第一张记录曾侯乙编钟问世的照片。”照片提供者余涛讲述着它的来历。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余义明作为当时考古发掘摄制组的“编外组员”,用相机记录了编钟出土的全过程。考古专家根据他拍摄的这张照片进行分析,推测下面的文物可能是编钟。
考古发掘的一些细节转瞬即逝,余义明用相机真实地记录了这些细节。“我父亲用大半年的时间,拍摄编钟出土的照片上万张,胶卷用了几千卷。”余义明拍下了15000多件出土文物的原始图片,成为考古专家、学者后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积水抽干,整套编钟露出真容的照片;编钟第一次敲响的照片……一张张照片,向我们讲述着编钟出土的故事。
“看到这些照片,勾起了我1978年参加曾侯乙墓挖掘的回忆。”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黄凤春教授说。
这些照片记录着编钟的“第一次”,也诉说着编钟数千年的过往。历经2400多年,总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除少数几件因积水、震动掉落地面,其余全部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黄凤春说:“这些照片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形。尤其是编钟首次敲响的照片,让我们有穿越千年之感。”
每张图片,都是随州深厚的文化记忆。
当时,余义明还乘坐直升机拍摄了一张随州城老照片。与编钟一样,39年前的随州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现在,余涛追随父亲的脚步,继续用相机记录着随州的变化,展示着随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