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刘小康
“现在政策这么好,我真享党的福!”12月19日,曾都区北郊办事处双寺村村民张文才感慨万千。
张文才今年65岁,患高血压,妻子因病卧床不起多年,一家人生活拮据,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今年5月,驻村工作队为他家送来80只洪山鸡苗,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鸡蛋卖1元钱一个,有人上门收,不愁卖!”张文华算了一笔账:每只洪山鸡平均2天产一枚蛋,到过年时鸡蛋能收益4000元,加上1只鸡平均卖40元,一年下来养鸡毛收入有7000元。“扣除养殖成本,一年能挣4000多块钱。”
在曾都区,有很多贫困户像张文才一样,通过养殖项目实现脱贫致富。贫困户在种田务工之余,如何引导他们发展副业增收?该区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想法设法将贫困户分散闲置的劳动力资源与扶贫产业挂钩,让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发动机”。
府河镇姜家庙村贫困户刘克友,看着自家猪圈里7头活蹦乱跳的小黑猪,喜从心来。
刘克友今年38岁,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二级残疾,生活困难。去年11月,驻村工作队为他送来一头黑母猪,并请人教他生态养殖技术,今年母猪产下7头猪崽,让刘克友喜得合不拢嘴。“平时喂玉米、红薯,是纯生态黑土猪,到过年时能卖20多块钱一斤呢!”
据帮扶干部介绍,他们为贫困户的黑土猪都买了保险,贫困户养殖零风险。
“帮扶干部联系养殖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种苗,为贫困户购买养殖保险,最后还可保底回收,为贫困户规避养殖和市场风险,全程保障利益。”曾都区扶贫攻坚办主任庞金强说,贫困户还可以赊购种苗,等公司上门回收时再扣赊款,全面减轻贫困户负担。
对于劳动能力不足甚至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何帮他们增强“造血能力”?该区因势利导,率先提出扶贫“共创模式”。
在何店镇三岔湖村产业扶贫共创基地,一群群羽毛鲜亮、鸡冠鲜红的洪山鸡啄食嬉闹。湖北政君农家公社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张威介绍,该基地于今年4月份建成,总投资30多万元,现养殖8000多只洪山鸡,已产蛋5000多枚。
“基地与三岔湖村30户没有劳动能力和养殖条件的贫困户签订协议,为贫困户托管代养鸡苗,年终享受分红。”基地负责人钱旭介绍,“每户贫困户每年将有不低于2000元的分红。”
“共创模式”按照“让农民土地变资产、让贫困人口变股东”的思路,在村里建产业“工厂”,基地是“生产车间”,村民是“产业工人”和“产业主人”,既有务工收入,又能分享产业红利。
此类“共创基地”,全区共有12个,绑定近400户贫困户。
据悉,该区通过调研,总结出“产业共创、分户经营、企业扶贫、能人带动、租赁招商、抱团发展、托管经营、旅游扶贫、一对一结对带动、集体反哺”十大扶贫模式,各地正在组织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洪山鸡、黑土猪、光伏、食用菌、银杏采叶圃等一大批扶贫项目风起云涌,产业扶贫渐成曾都区扶贫工作的“擎天柱石”和“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