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扎根山村的“文艺轻骑兵”
——广水市余店镇徐店剧团60年为群众义务演出2000多场
  

特约记者 李明清 通讯员 陈永平
  在广水市余店镇徐店村,常年活跃着一支“文艺轻骑兵”——徐店剧团,剧团的演职员都是当地村民,“拿起锄头种田,穿上戏衣唱戏”。该剧团成立60多年来,扎根乡村,累计义务为群众演出2000多场次,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传承弘扬了戏曲艺术。
  “我们是群众身边的剧团,群众喜欢听什么样的戏,看什么样的节目,我们都一清二楚,所以我们的演出,非常对老百姓的‘胃口’。”昨日,已71岁高龄的现任徐店剧团团长周恒银告诉记者。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徐店村位于广水西部,村民自古崇文尚艺,钟爱戏曲文化,无论男女老幼,几乎人人都能来一段戏曲。村头矗立着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古戏楼,这里是徐店群众看戏、唱戏的重要场所。
  1957年春,“戏迷”秦先学、周道坦等人筹备成立徐店戏剧团,得到了徐店大队等各级领导的支持。经过严格挑选,最后共吸纳30多人加入剧团。回忆起往事,周恒银如数家珍。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繁重的劳作之余,剧团抓紧排练了《薛丁山征西》《珍珠塔》等楚剧,经常送戏到水利建设工地及田间地头,慰问劳动者。剧团还利用春节、中秋、端午等重大节假日,为群众义务演出,观看群众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尤其是过春节时,剧团从正月初一 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成为徐店的一大盛事。
  周恒银的父亲是剧团的一名演员,父亲有时带他给剧团打杂、跑腿。团长秦先学见他虽然年仅12岁,却有些灵气,便时常安排周恒银上台跑龙套,演一些衙役、轿夫等之类的角色,周恒银非常高兴,乐此不疲,为以后成为剧团的正式一员打牢了基础。
  1967年,团长秦先学因年龄原因卸任,年仅20岁的周恒银“接棒”。

“拿起锄头种田,穿上戏衣唱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店剧团演员队伍发展到40多人。农忙时,演员们将心爱的戏衣、锣鼓等家什收藏到箱底,一有闲暇,他们就三五相邀,聚在一
  起哼唱几句,逢重大节日或谁家有红白喜事,他们就请出收藏的戏衣、锣鼓,到戏楼上好好热闹一番。正如周恒银所说,剧团的演员是“拿起锄头种田,穿上戏衣唱戏”。
  每次演出,不仅仅是剧团的演员上场,根据剧情需要,有一定戏曲底子的群众也可上台表演。很多时候,出现了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甚至全家同台演出的情景。
  因为深受欢迎,徐店剧团的演出范围也扩大到广水的其他乡镇及周边的随州、河南信阳等地,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跑3个村唱戏,赢得了很多铁杆“粉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徐店剧团在随州、信阳等地演出时,很多群众为了看剧团的戏,就随着剧团走,剧团到哪儿演出,他们就跟到哪儿看。
  进入新世纪后,徐店剧团不断丰富表演形式,由专演戏剧转为兼演湖北大鼓、道情、小曲、方言快板等,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剧团还与余店镇的中学、小学携手,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徐店人走出山村,在外打拼创业。徐店剧团创作了许多反映家乡新变化、新气象的节目,走出广水为在外创业的乡亲演出。听到亲切的乡音,观看到熟悉的节目,很多在外乡亲激动得热泪盈眶:“想不到家乡的剧团跑这么远的路,把家乡戏送到我们身边!”

“让戏曲之花越开越灿烂”
  “徐店剧团从成立到现在,能够坚持队伍不散、演出不断,靠的是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演员的无私奉献!”周恒银说,“剧团演出不收费,全体演职员从来不计报酬。能给群众送去欢乐,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群众的掌声,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徐店剧团坚持公益性演出,其所需的相关经费,主要靠群众及演职员自愿捐赠。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及余店镇政府也对徐店剧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很多从徐店走出去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也有着浓厚的戏曲情结,他们以各种方式反哺家乡的剧团。在外事业有成的徐店人张仁道回乡创办了炎帝黄酒业公司,除了对剧团给予资金支持外,还设立了炎帝黄大舞台,无偿提供给剧团排练节目。如今,这里已成为剧团的活动基地。
  目前,徐店剧团共有演职员43人,年龄最大的当属团长周恒银,最小的是26岁的程红梅,其中有不少演员已年过五旬。从去年底开始,剧团积极物色20名后备演员,实行“一帮一、老带新”计划,已确定了13名后备人选。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要让戏曲艺术之花在广水越开越灿烂!”周恒银说。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扎根山村的“文艺轻骑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