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毁林 造林 护林
——安居镇万亩林海“三部曲”
  

特约记者 江开军 通讯员 杨光
  随县安居镇是随州市的“菜篮子”,没想到,这里还闺藏着一座万亩林海。
  1月17日,记者登上林海深处的防火瞭望塔,只见绿色波浪随山体起伏,逶迤铺展,直接天际。
  “这是随州最早建成的万亩纯人工生态林。”该林场场长王贤均说,这片林海来之不易,经过了毁林、造林、护林“三部曲”。

毁林种地——惨
  万亩生态林覆盖安居镇3个村、环潭镇1个村。密密匝匝的湿地松和栎树之间,偶尔可以发现零星的银杏树。王贤均说:“这些银杏树,是毁林种地留下的‘幸运儿’。”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片山场先后种过茶叶、龙须草、苹果,可是种一片、毁一片。1992年,又一口气种下数千亩银杏树。
  “要致富,先种树”,口号喊得震天响,可是有些人片面坚持“以粮为纲”,老百姓种田心切。刀起刀落之间,新栽的树苗还没来得及长大,就成片倒下。
  林子毁了,条条块块的旱地里,长出玉米、小麦、花生等作物。
  大自然的惩罚接踵而至。雨季一来,山上泥沙俱下,山下堰塘淤塞、农田被毁,旱地里没有刨出“金娃娃”,粮食产量逐年下降。“最惨的灾害在1998年。”67岁的村民李汉文回忆说,那年发洪水,山下近千亩稻田被淤泥覆盖,几乎绝收。
  “这是砸子孙后代的饭碗呀!”老党员庞中平痛心疾首。
  数次毁林,原因何在?王贤均分析说,部门重栽轻管,没有建立并落实有效的管护机制,加上村民护林意识淡薄,让种树致富的梦想化为泡影。

退耕还林——好
  2002年,地方政府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再造万亩林。
  政策宣传进村入户:村民以坡耕地入股,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造林、统一管理,每年的补贴资金按股分红。
  可是发动工作依然艰难。村干部挨家挨户反复动员:“每亩每年补贴300斤稻谷、20元护林费。”和睦畈村村主任周克学拍着胸脯向村民保证:“如果不能兑现,你的农业税不交了,村里替你交!”
  “这项政策好,不种地有收入,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富。”村民纷纷交出旱地,改种树木。
  周克学回忆当时的造林情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每亩种110棵,一人一天种一亩。一个春天,75万棵湿地松、两万斤橡子落地生根。
  夏季天旱,村干部带头挑水浇树,又自制拉水车,组织村民从几里外的水源地运水保苗。为防止再一次毁林种地,村里组织专班,日夜轮流值守,当年树木成活率达98%。

护林育林——美
  15年过去了,小苗长成大树,旱地终于变成森林。
  “主要是管护到位。”安居镇林管站站长沈红波介绍,这里有镇政府、林业部门、村组为一体的管护组织,村有护林员,组有护林队,整体构成一张防护网。
  家住山脚下的彭新家是护林员,他有20亩山场入股,每年领取补贴4000余元。“每天上山转两次,一旦发现砍树、偷盗、火情,立马报告。”2016年清明节期间,他发现和睦畈村11组有人烧田埂,火势不小。电话一打,18个人迅速到场扑灭大火,过火面积约200平方米,险些危及林场。
  和彭新家一样,整个林场100多名护林队员都有股份在山场。林场实行利益关联机制,大家都明白“火灾无界,一损俱损”。
  2013年,安居镇考虑到树木密度太大,投入30万元,对3000亩森林进行人工抚育。
  如今,万亩林海成为“森林公园”,松涛阵阵、鸥鹭翔集、游客不断。
  最近,随县林业局总结万亩林海管护经验,向全县推广,确保“绿满成果”绿树长青。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毁林 造林 护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