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20180817期 >> 第A1版:要闻
“两个桶”的奥秘
——探访随县唐县镇桃园村垃圾分类
  

本报记者 冯家园 实习生 叶琪
  盛夏时节,随县唐县镇桃园村村民胡坤秀正在家中忙碌,只见她将孙子的尿不湿、塑料袋等放进了红色的桶里,将豇豆残渣、土豆皮等放进了绿色的桶里。她告诉记者,她在搞垃圾分类。记者看了看,红色桶里基本上是干垃圾,绿色桶里都是湿垃圾。他们的垃圾分类,称作“干湿分离法”。
  垃圾分类,我国已倡导多年。分类方法多为四分法,即可回收、不可回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还有的是三分法,即可回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个或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放在一起,供群众选择性投放垃圾。
  今年,我市从农村开始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各地、各村在摸索中前进。
  桃园村反复宣传,征求群众意见后,选择了“干湿分离法”,用两个桶解决垃圾分类问题。该村妇联主任刘春林介绍,现在的农村,大多是老年人和小孩,跟老百姓讲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他们也很难记住。搞干湿分离,方法简单,老百姓也容易操作。
  该村从祠堂湾和村委会旁边的新农村开始试点,每家发放两个桶,三、五家集中放两个大的垃圾桶。“垃圾很好分,厨房的放一个桶,其他屋的放一个桶,基本上就实现了干湿分离。”胡坤秀说,刚开始不会分,读小学的孙女陈慧琴教着分,自己渐渐地就会了。
  据悉,唐县镇已在镇里的中小学开展了垃圾分类的专题宣传,让孩子们有垃圾分类的意识。该镇镇长杨海波介绍,通过“小手”拉“大手”,可以很好地提高群众垃圾分类意识,促使垃圾分类落地。
  记者在村民李明清家中看到,院落干净整洁,屋内整齐有序。在大门的角落,放着两个垃圾桶,桶里分类放着垃圾。“垃圾分类不费力,举手之劳的事。我们先把能卖钱的垃圾收起来,其余的再按照干湿分类,很简单地做到了。”她说。
  通过村民的垃圾分类,该村将湿垃圾、可腐烂的垃圾集中堆积,形成了有机肥。其他的垃圾,经过保洁员收集转运,到镇区进行集中处理,很好地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减量化。
  市住建委村镇科科长蒋立军介绍,“两个桶”的垃圾分类法,在农村很适用,老百姓也很好接受。以往采取的四分法、三分法,在农村较难推广,也不利于垃圾的收集和转运,反而增加负担。
  据介绍,“干湿分离”除了市民分类投放方便,在后期处理和回收上差异巨大。比如,废纸如果没被污染的可以继续回收,一旦被污水、剩饭剩菜污染了就只能当垃圾处理。没有进行干湿分离的垃圾在焚烧时的热值会降低两三成以上,即便是填埋也要先进行很长时间的存放把液体过滤出来,费时费力,成本也高。对于现有的填埋、焚烧、生化等垃圾处理手段,干湿分离是十分有针对性的,能够极大地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按照我市城市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8%,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20%以上。经测算,通过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可达到57%。“我们将推广干湿垃圾分类法,化繁就简,逐步实现我市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蒋立军说。
  两个桶,将成为我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实招。

更多>>  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两个桶”的奥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