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油套的故事

             徐柱平 李云均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在随北农村一带,农民们因生活所需,发明了一种节油神器——油套。
  那时,国家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按计划分配。在农村,一些主产稻谷、棉花的生产队,没有粮油供应,社员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因此,队里每年收了芝麻、棉籽,就统一送到大队的油坊里进行加工,然后,由队长、会计根据人口、工分等指标,经过仔细核算,再将成品油分发给各家各户。一个家庭所分的油,如按现在的用油量来计算,吃半个月都很困难,当年却要用365天,这要怎样精打细算才行呀?有人为了避免直接将油倒进锅里造成“浪费”,便将竹筷或手指粗细的木棍一头包上几层棉絮,然后用棉线缠好,不让其脱落。炒菜前,先把油套伸进灶台上的小陶瓷油壶里蘸一下,拿起来放在壶口过滤,等一会儿,再伸到锅底来回擦几圈……这个方法炒出来的菜,虽说色香味俱差,却因节油效果明显,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一下子就传遍了四面八方。于是,“油套”便应运而生了。
  即便如此,有的家庭还是超过了预算,闹起了“油荒”,往往新油还没出来,陈油已经吃得壶底朝天。菜园里的白菜、黄瓜、萝卜等蔬菜,就是少放点油,也能将就对付,吃上几天;假如要煎茄子、炒鸡蛋,油太少了就容易粘锅,糊了,更没味道,那就必须咬牙“潇洒”一回。如果谁家来了客人,家里的主妇就会很纠结:不多用点油,炒的菜口感差,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厨艺,说不定还落个小气的坏名声;多用油又心疼,而且很长一段时间炒菜几乎不能用油,要把待客时多用的油省出来。那个年头,食用油不只数量少,种类也单一,一般只有香油、棉油,平日能吃猪肉、猪油的家庭凤毛麟角。当时,很多家庭还很贫穷,自己千辛万苦喂大的猪,杀了后都舍不得吃,要卖些钱购买其它日常用品;过年时,到镇上割几斤肉待客,就相当不
  错了。哪像现在,用油时直接拿勺子舀或提起油桶往锅里倒,菜几乎都是“炸”出来的。
  记得小时候,我们有时到池塘、田沟里去捉鱼摸虾。每每大有收获时,如得胜的将军凯旋而归,心想:这下又可以改善伙食了!可回到家里,家长们似乎并不高兴,嘴里总是反复念叨着:“逮到鱼,你莫喜,又糟油盐又糟米。”是啊,鱼儿确实是美味佳肴,但煎鱼是很费油盐的,而难得的口福又让人食欲大增,不禁敞开肚皮,多吃几碗。这首歌谣,是对那段日子的真实写照。
  讲完油套的故事,心里不免有些辛酸,然而,更多的则是欣喜。如今的农村,早已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农村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与城里人一样,也在从解决温饱向注重养生过渡。这正是:改革开放四十春,城乡巨变举世惊;神州再谱扶贫曲,同奔小康颂党恩。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油套的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