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天才 通讯员 王淑勤
解放路商业街随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璟天摄
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年岁月如歌。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一缕春风吹进我市。四十年来,随州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收入成倍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来自国家统计局随州调查队的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现在,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0元上升到15268元,增长137.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数百元上升到26959元,是1978年的50倍。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编织出有滋有味的生活。
吃穿行件件大变样
家住随州城区齐星花园小区的孙翠英每次带着孙子去大润发超市,都会为挑水果而眼花。国内的国外的应有尽有,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水果让人眼花缭乱。“水果花样这么多,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可以买回家让小孙子一样样地试着吃。”
孙大妈的感叹,折射出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肉、禽、蛋、奶等早已成为居民餐桌上的必备;吃腻了家里的,就到外面换换口味……人们在注重吃得健康吃得营养的同时,也注重穿出生活的质量、穿出生活的品位、穿出生活的时尚。在随城的各大服装商场,琳琅满目的服饰令人目不暇接。据统计,我市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正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市区居民家庭人均衣着年支出达到1163元,同比增长10%。
高档家电、高档耐用品也成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彩电、冰箱、空调等大件家电在普及的同时,进入更新换代和一户多台时期,空调从1998年每百户拥有24.5台增加到2018年的121.6台,液晶、等离子等平板彩电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把目光投向新一代消费品——汽车。“以车代步”已悄然成为城乡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一些价格合理、款式新颖的轿车深受消费者青睐,呈现出家用轿车一路走俏的局面。据市交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9.75万台,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吃穿行件件大变样,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老三件”连连四级跳
居民王先生是随州老城关镇人,拥有祖辈留下来的私房一套,三间两层,面积220多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初,在市直某单位工作的王先生和妻子分到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这些年,随州房地产开发异军突起,楼盘比比皆是,居民购房热情高涨,看到别人纷纷买房,心里痒痒的王先生去年又花80多万元在碧桂园小区购置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目前拥有三套房的王先生一套自己住,一套儿子住,还有一套出租。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前做梦都不敢想会有这么多的房子,如今这些事都变成了现实。
房子只是目前普通居民的“一大件”。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的“三大件”。
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70年代末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居民有了消费的欲望。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老三件”。老百姓非常注重“老三件”的品牌,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飞人”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档次。而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这些东西需要凭票用券购买,一般人家很难买到。戴了手表的人喜欢卷起左袖子习惯性地将手腕抬得高高地“看看现在几点了”,骑上自行车的人留下一路“叮呤呤”的脆响,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80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80年代,随着港台电视剧的大量进入内地,沐浴了改革开放春雨的居民,也开始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居民的收入明显增加,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这些曾经让一代人为拥有他们而倍感骄傲的“大件”,早已变得不再稀奇。在家庭建设上,居民开始向电气化迈进,追求的“三大件”又变成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三大件”的尺寸都不大,即便冰箱也只是单门的,洗衣机是双缸的,电视机开始还是黑白的,后来才有不多的家庭用上了彩电。居民张先生说,我记得当时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红遍大江南北时,每当夜晚来临,城乡间便多了积极寻找地方看电视的人,有电视机的好客人家便敞开了门让人来看,满屋满院子的人,大板凳小椅子全派上用场,看电视剧可谓是热情高涨。
90年代:空调、电脑、录像机。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家庭建设又向新的现代化目标迈进,“三大件”又变成空调、电脑、录像机。在当时,空调只能制冷,冷暖制式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刚开始时家用电脑是“286”“386”的,没有鼠标运行口令要人工输入,考验智商不说,那速度慢得像蜗牛。网络也没有现在那么便捷,到了后来才用上“奔腾”系列,不像现在都“四核、六核、八核”了。录像机成为电视的一种升级设备,彩电尺寸也越来越大,录像机则让节目可以自我定制,提高了生活的选择性。
21世纪:房子、车子、银行卡。跨入21世纪,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家庭消费也随之向着科技化和高消费迈进。现在的“三大件”没有一个公认的版本,可谓见仁见智,不过要说现在的“三大件”,说的最多的当数“房子、车子、银行卡”了。房子、车子恐怕没啥争议,另外提的最多的无非是保险、子女教育、旅游等,归根结底,都是银行卡里的票子。只不过,车开了回来,停车的地方还真难找。不得不感慨,私车潮流来得太快,城市一时还没弄明白。
“三大件”的转变,直接反映出居民兜里的钱越来越多了,消费也越来越超前。
新时代酿就新品质
四十年来,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现在走在大街上,身边居民的服装越来越艳丽,款式越来越多,从中山装、白衬衫、丝绸服装到今天的服装“搭配难题”,可以说是从单一色彩变幻成五颜六色的过程。各种各样的消费品琳琅满目,老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明显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老三件”到“新三件”,到现在手机、电脑、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老三件”不断被“新三件”替代,“新三件”又不断变成“老三件”。改革开放打开了“春天”的大门,一切都多元化了。幸福的概念也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远比物质上更为重要。
同时,我们从“新老三件”的演化中,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社会转型期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深刻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改革到入世,从步入新世纪到新时代,时代前进的历程被一件件物象所记录,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具体而细微的缩影,容纳了居民对生活方式的不同追求,体现出四十年来老百姓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基本小康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与老百姓家庭生活同样变化很大的,还有身边城乡的发展,城区面积的逐步扩大,商业氛围的逐渐繁荣,高档小区的拔地而起,交通网络的日渐发达,产业集群的迅速壮大和居民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风貌……而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则是我们高质量发展一步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实脚步。
下一个五年、十年,我们的“新三件”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迁?我们满怀期待,向往着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