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熊仕伟 陶莉
“您这个情况,需要先拍个片子看看。”
“开刀之前,还需要做个CT或磁共振,来判断肿块与周围血管和神经的关系。”
“这个病,我们不建议开刀,我们要请介入专家会诊,看能不能做介入治疗。”
这些对话,在医院里会经常听到。CT?磁共振?介入治疗?对这些名词,大多数人可能非常陌生。但是,CT、磁共振这些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和介入微创治疗技术,实际上已经在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广泛开展,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事这些诊疗工作的医生群体,并不是患者一挂号就能看见的门诊医生,他们是深藏功与名的“隐形医生”。
随州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江广斌博士,就是这样一名“隐形医生”。
江广斌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是随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受聘担任医学影像科第一主任,兼任介入科主任。从事普放、CT、磁共振等综合医学影像诊断,和微创介入治疗工作20余年,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先后攻读全日制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专注于肿瘤及血管性疾病的综合影像诊断与介入微创治疗,尤其擅长腹部良恶性肿瘤及并发症、外周动静脉疾病、出血性疾病的微创诊疗一体化。
当年填写高考志愿时,因为性格内向,不太喜欢与人交谈,所以他想当然的填了一个似乎可以不用经常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没想到自此结缘,已然从业二十余年。
绝大多数疾病的诊断,尤其是疑难重症,必须依赖于医学影像学检查,如拍片、CT、磁共振等,来了解组织或器官的形态或功能变化,以及病灶的位置、边缘、血供等特征。有一句话讲的好,叫“精准医学,影像先行”。医学影像学检查,是临床医生的另外一双眼睛,是进行临床治疗的循证依据。
江广斌到岗之初,正是随州市中心医院创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关键之时。他所带领的医学影像团队,平均每月完成拍片、CT、磁共振等各种影像学检查2.2万人次以上,是全院影像诊断中心,为全院患者的医疗提供影像诊断服务,关乎患者治疗前的精准诊断与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对整个科室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检查前的充分准备、检查时的规范操作、检查后的准确诊断,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一线报告医生、二线审核医师双阅片、双签字制度,通过组建和落实质控小组职责,加强质控管理,为每一幅图像、每一份报告严把质量关,为医院的医疗质量保驾护航。
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尤为重要。在科室日常工作中,将患者的就医感受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做这样一些改变,实实在在的方便了患者,但是患者并不知道这中间的艰难的过程,也不会知道这样一个团队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比如,其他同级别医院的CT、磁共振检查预约时间普遍在3天以上,而中心医院影像科已基本实现当天预约、当天检查。影像诊断的报告时间,同级别医院一般在6-24小时,而中心医院影像科CT普通检查报告时间已从6小时缩短至3小时,MR普通检查报告时间已从12小时缩短至6小时,大大节约了患者的就诊时间。
介入治疗,是江广斌的另一个战场。在做好医学影像诊断的同时,他还从事介入治疗工作。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增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传统的外科治疗,手术切口长,创伤大、复发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介入治疗是一种以影像诊断为基础的微创治疗技术,只需要在患者体表打开一个3毫米左右的小孔,不开刀就能为各种良恶性肿瘤以及动脉、静脉等血管性疾病进行精准治疗,患者痛苦少、花费低,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
多位已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癌晚期患者,经过江广斌精心的介入治疗,很好的控制了肿瘤进展,已有患者最长生存了12年,另有部分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重新获得了手术切除的机会,达到了临床治愈。
医学无止境,在科研的道路上,江广斌也一直没有停下探究的脚步。多年来,他主持并开展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省级以上科研课题4项,新技术新业务7项,发表中英文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中国北大核心期刊杂志《放射学实践》杂志青年编委,《湖北医药学院学报》编委等。同时还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医学工程专委会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委会委员、肿瘤影像专委会委员,随州市医学会放射专委会主任委员,随州市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广斌的坚守和奉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直认可,被评为随州市中心医院“优秀共产党员”、首届“随州名医”。谈及今后的打算,他坦言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不断改善服务质量,继续踏踏实实做一个隐形医生、铅衣战士,努力实现那个一直藏在心里的梦想:要让随州的老乡看病“去不去武汉一个样”“找不找熟人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