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程继光 杨涛
近年来,应山财政所积极争取财政奖补资金16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亿多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新建村湾道路65公里,整修塘堰、水库52口(座),新建文化广场13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225盏,购置垃圾箱4850多个,建成无害化厕所34个,惠及群众5万余人。
多肉艺术小镇位于黑虎冲村,规划占地2.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面积0.8平方公里,小镇PPP项目投资8.5亿元。
目前,多肉艺术小镇征地1400余亩,迁坟158宗,完成5公里的小镇循环道路,拆除养殖场等建筑物6座;小镇控规已通过专家评审,合同文本已报送规划部门审批;小镇市政景观的初步设计已完成,四条主干道和小镇客厅、多肉展馆两座标志性建筑的施工图已完成。
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员令,为广水市应山街道办事处加快振兴发展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新赛道。新时代新课题,也给财政部门如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应山财政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有力地推动了应山街道办事处新农村建设发展。
行走在应山办事处的村组、社区,宽阔平坦的公路,爽心悦目的花坛,清洁环保的路灯,徽派风格的农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每一幅画卷、每一处细节无不体现着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凝聚着应山财政人的心血和汗水。
自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来,应办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路相通、渠相连,绿化带联通南北,文化广场遍布城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犹如一阵东风,吹动农村公益事业在应办遍地开花。
前些年,应办农村也曾道路坑连坑,尘土漫天飞;污水到处流,垃圾堆连堆……
如今,应办农村、社区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该办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效应。这一变化的背后,应山财政所功不可没。
“近年来,我们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好机遇,真心实意服务‘三农’,整合各类资金资源,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应山财政所所长刘绍平告诉记者,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主,重点支持开展道路、供水、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时,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体娱乐广场、图书室、卫生室、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此外,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开展沿路、沿河、景区等环境综合整治。
财政奖补政策,激发了群众致富的信心,托起了农民增收的希望。近年来,在应办实施的村内道路、村容亮化、村内公共活动场所等项目中,有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政策支持,农民致富增收的决心更加坚定。
“把‘一事一议’的主动权交给群众,接受群众监督,才能提升群众对农村工作的满意度。”刘绍平告诉记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重在“议”字上做文章,村里公益事业建什么、怎么建、建好后怎样管,都由农民说了算。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调动了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应办在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民意,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该办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严把项目规划、申报、审批、验收、管护、资金投入、资金监管“七个关口”,明确“一事一议”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对项目的建设内容、筹资筹劳、奖补金额等情况,通过“点题公开”制度及时向村民公示,接受社会和农民群众的监督,建设质量接受相关部门检查,建设资金接受纪检、审计等部门的审计监督,从而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有效保证了群众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评判权和监督权。
为了明确建设方向,保证建设格调,应山财政所会同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产业、村庄、土地、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应办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与生态村社创建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改造相结合,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倡导民居建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保持乡村农耕之美、田园之美、自然之美,实现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着力打造乡情可依、乡愁可寄,既有现代文明,又有传统文化的美丽乡村。
任何一项建设工作能够长久推进,永葆动力,长效机制是保障。应山财政所积极探索,创新思维,坚持以常态促长效,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资金投入、督导检查、奖惩激励、联动共建、动态管理等机制建设,从长远、长效、常态角度,切实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近年来,应山财政所积极争取财政奖补资金1600多万元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整合撬动各种资金2亿多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新建村湾道路65公里,整修塘堰、水库52口(座),新建文化广场13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225盏,购置垃圾箱4850多个,建成无害化厕所34个,惠及群众5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