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睡800年 勘查20年
南宋古船“南海一号”探秘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背山面海,由五大“舱体”组成,包含博物馆、水晶宫、观景台、中心广场、主题广场等,总建筑面积达19409平方米。最大的舱体“水晶宫”用于陈列“南海一号”,是一个海水环境下密闭式的玻璃墙展示厅,水深12米,其水质、温度与环境都将与沉船原处海底环境“完全一样”,打捞出来的“南海一号”在此供游客观赏,游客可以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的示范表演。 12月28日16时30分左右,装载着南宋古船“南海一号”的沉箱安全抵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的“水晶宫”,历时7个多月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为了这一天,我国准备了20年,耗资上亿元,世界也为之瞩目。南海一号价值何在? 发现 800年前南宋沉船保存完好 1987年8月,中国救捞总公司决定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打捞一艘沉船,尽管英方人员画出了细致的沉船地点,这条东印度公司沉船并未找到,而水下作业人员却意外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水一批珍贵文物,计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共247件,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这艘南宋木质古船在海底水下20多米的淤泥中,静静地躺了800年,依然保存完好。船体的木质坚硬如新,敲起来当当响。 就这样,“南海一号”阴差阳错地出现在考古学家面前。 保密 重复16年的“炸弹”谎言 在2003年之前,由于“南海一号”打捞和保护的方案无法确定,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南海一号”的消息。为了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承担“南海一号”警戒保卫任务的武警阳江边防支队编造了一个“炸弹”谎言。 在16年里,官兵们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的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一号”控制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这个谎言直到2003年“南海一号”的打捞计划公之于世才告终止。 准备 中国水下考古20年 “南海一号”从最初被发现的1987年到现在,20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 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成立,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开始。早期的水下考古工作者是通过赴海外学习和邀请国外专家来中国讲学逐步培养起来的,在不断考古实践的过程中,中国的水下考古渐渐起步。3年后,组建起中国第一支水下考古专业队伍。10多年间,这个队伍从最初的11人发展到现在的近60人。 打捞 昂贵费用与学术价值 按照已公开的数字,整体打捞花费达到7000多万,建造放置“南海一号”的“水晶宫”的投入为1.5个亿。此外,财政部审定了9000万元打捞专项资金,直拨了3000万元,剩余由地方财政补足。而所有这些,还不包括为打捞“南海一号”建造的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的建造费用——7亿元。 据目前水下考古队公布的数据,从2001年至今,“南海一号”局部打捞出水的金、银、铜、铁、瓷类等器物4000余件,宋代铜钱6000多枚。而据此推算,整船文物数量可达到6万至8万件,其中多数可定为一级、二级文物,总量及一级文物的数量接近一个省级博物馆的藏品。 浙江大学教授龚缨晏表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出航远海的船也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人们会把那个年代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带上船,也就是说,‘南海一号’上未来出水的每一件文物、细节,都可能高度浓缩了当时的生活方式、贸易方式,提供陆地考古无从获得的佐证。”龚缨晏教授说,对“南海一号”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联的一段历史空白,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 “南海一号”大事记 ■1987年发现 “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 “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4月7日,“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5月17日,用于打捞 “南海一号”的巨型沉井下水,70多天后,沉井下压到位完全罩住“南海一号”。 ■2007年8月28日,巨型沉井开始横穿第一根底梁。11月13日,底梁工程完毕。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 ■2007年12月28日,“南海一号”安然运抵“水晶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