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拯救南珠
作者:梁思奇向志强
  1958年,中国第一颗人工养殖海水珍珠在北部湾问世。当前正值采珠时节,记者在当地采访了解到,有“明珠魁首”之称的南珠在人工养殖问世仅40多年就走向穷途末路,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而它的没落,揭示出人类的无度索取所酿成的恶果。
  “现在整个村子没有人养珍珠了”
    “除了我们公司养了300多万贝,现在整个村子已经没有个体户养珍珠了。”12月10日,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乌泥珍珠养殖场副场长卢家宝向记者介绍。
    “乌泥”是个古名,是历史上北部湾天然珍珠出产最多的海域。乌泥村从1992年开始养珍珠,发展到家家户户养珠,到了1997年价格急剧下跌,每500克原珠从八九千元跌到千元左右,很多养殖户纷纷转行。
    珍珠养殖业的衰落,与环境恶化有着直接关系。近几年来,一些外地投资者到附近滩涂养殖花甲螺和沙虫,其养殖方式严重破坏了海边滩涂的自然生态,也大大影响了珍珠贝的生存。“现在除了花甲螺和沙虫,其他生物很少看得到了。”卢家宝说,“1990年以前收购螃蟹,一天能收四五千公斤,现在能收一两百公斤不错了,少的时候只能收二三十公斤。”
  “养珍珠像种水稻”
  一些专家认为,南珠的养殖模式,是向自然无度索取的典型。
    记者了解到,尽管北海珍珠名声在外,但养殖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政府没有规划和引导,养殖户见缝插针地在海域养殖,密度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阎冰博士说,澳大利亚近4万公里的海岸线每年只养100万个贝,北海市一个营盘镇海域曾经有一年插核贝就养了7000万个,还不包括养的各种配套的小贝。饵料不足、排泄物增多,使得珠贝成活率低、珍珠上层慢。有一年,阎冰陪一名美国专家在北海一个珍珠养殖场参观,看到养殖规模如此密集,专家不禁感叹:“这里养珍珠就像种水稻一样!”
    长期不间断在同一地方养殖使得场地老化严重。除了日趋恶劣的生长环境,一些养殖户为了眼前利益缩短育珠期等做法,也使得珍珠的质量大幅下降。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珠宝展曾经几次取消中国海水珍珠参展资格。由于质量不过关,中国海水珍珠被认定为“旅游工艺品”!“旅游工艺品和珠宝,这两个定义有天壤之别啊。”阎冰痛心地说。
  谁能使南珠复明?
    在北部湾沿海采访,很多人对南珠产业显得很冷漠,关心的人则对其前景流露出悲观态
    度。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不出10
    年,南珠这个产业就完全毁了。”一
    位长期从事珍珠养殖研究的专家担忧
    地表示。
    南珠在地方经济中占的比重甚至
    可以忽略不计,但它的毁灭,是一个传
    统特色产业的消失,折射出落后的生
    产方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
    资源索取与利用的矛盾,具有“标本”
    意义。
    阎冰博士介绍,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科学家发现珍珠养殖环境的好坏,与区域红树林繁茂与否存在正比例关系,为营造适宜的珍珠养殖环境提供了新思路。记者还了解到,广西东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在实施一项计划,通过人工移植,重造受到严重破坏的海草场,恢复古珍珠池生态环境。
    “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北部湾几千年的产珠历史,不应该在工业化浪潮中成为绝唱。毕竟,没有了田汉所讴歌的“玉润星圆千百斛”的南珠,失去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诗意。新华社记者 梁思奇 向志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拯救南珠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时事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