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关于曾都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作者:储 云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近年来,曾都区大力实施“兴工富区”战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但目前,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是困扰着全区工业发展的一大“隐忧”。如何正确认识曾都工业及工业结构现状,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是摆在全区上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曾都工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逐年提高。曾都工业历经多年发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逐年均增长。支柱产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曾都区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化工、建材等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基础力量雄厚的支柱产业,为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基本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曾都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区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销售市场多元化。近年来,曾都工业品已经打破农产品出口“一统天下”的局面,汽车及零配件出口“异军突起”成为全区外贸出口的新亮点,出口产品市场已延伸到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曾都工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上看,虽然全区工业化步伐逐年加快,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较低。从增长方式上看,仍具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全区支撑工业发展的产业仍以资源消耗型产业、传统产业为主,且工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农产深加工、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从自主创新能力来看,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曾都的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占有效商标总量偏少,中国驰名商标在我区还是空白。全区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依赖外购技术阶段或外地产品的仿制阶段,缺乏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
    从配套能力来看,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例,专用车生产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大部分可就地取材,但关键零部件,如吸粪车的吸粪泵、水泥搅拌车减速箱等仍需从外地采购,甚至进口;纺织服饰企业大多属来料加工型,专业化结构、综合功能不完善,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业,除了香菇产业以外,其它农产品深加工尚未真正形成规模和产业链。
    三、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对策
    明确产业调整的指导思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为支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特色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品牌开发,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制定产业调整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区的工业增加值要占到全区GDP的34%左右,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全区万元GDP能耗降低20%。
    确立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以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从曾都区的实际出发,我区的工业结构调整重点主要是要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打造专用汽车名城,巩固壮大纺织服装产业,着力培植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要坚持错位竞争,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切实加强行业指导,支持和引导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实行错位发展。同时积极深化与东风、武钢等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借助大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力量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纺织服饰产业,要积极引导各纺织服饰企业沿316国道聚集发展,真正形成以唐县镇、厉山、城区为支点,沿316国道布局的“一线三点”纺织服饰工业走廊。并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向产品 “系列化”、“多层次”发展,切实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围绕资源建基地,壮大特色农产品。在全区建设优质粮、食用菌、干鲜果、畜禽、蔬菜、茶叶、兰草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通过建设农产品市场和在外地建立生产基地,让外地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进入曾都,为全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稳定货源。同时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一系列国内外市场适销的精深加工农产品。
  (作者系曾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关于曾都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理论】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