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走近百姓,新年新期盼
  编者按 春节将至,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在办年货准备过年了。时下,一些特殊群体的人们生活怎样呢?他们是如何在作过年的准备呢?本报记者近日走进低保户、拆迁户和残疾人等百姓家庭,现场采访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记录了他们的感受和对新年的期盼。
  被征地农民新生活
  见习记者 祁鑫韧 通讯员 黄 猛
    1月15日早,316国道上的积雪还未融化,市经济开发区望城岗村8组65岁的老汉许长文来到村委会办事。“耕地变工厂,农民变工人,种地老汉变成退休工,旧村庄变成新社区。”神清气爽的老汉许长文,总结着这几年的变化。
    许长文家老两口、小两口和一个孙女。“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没想到老了还能像城里退休工人一样领养老金。老伴每月264元,我比她多5元。”许长文拿着养老金存折开心地说。
    望城岗村共有3240人、耕地2054亩。近年,爱多电子工业园、白云湖水库、污水处理厂等一批企业和建设项目选址该村,目前已有1400亩耕地被征用,300多户住房被拆迁。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刻不容缓。2007年6月,市政府决定在全省率先试行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望城岗村展开。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政府、村组出大头,个人出小头。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倪少峰说: “通过摸底、上报、出台文件、核实、公示、征收社会养老保险金五个环节,再除去在校生和服役军人,全村符合条件办理养老保险的有1612人,截至目前,已有1406人办理了养老保险。”
    许长文说,现在他和家人拿政府给的住房补贴住在租的房子里。儿子按政府优惠政策买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正在装修中,过年时应该可以装修好。儿子在城里打工一个月千把块钱,媳妇去年培训后在爱多上班每个月七八百块钱,他们老两口也有点收入,打算今年在自建小区再建一套房子。
  
  老年公寓暖融融
  见习记者 陈 琳 通讯员 沈世玉
    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
    1月17日,记者来到曾都区老年公寓,但见操场上花坛、草坪、树木、小径布置有序,楼上娱乐室、食堂、健身房等一应俱全,两人一室的宿舍窗明几净,房间里几名老人乐呵呵的围着炉火看电视。
    走进公寓二楼娱乐室,老人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读报,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聊天…… “老年公寓活动多,工作人员照顾我们又细心,感觉很温暖。”84岁的阮婆婆说。阮婆婆曾是南郊擂鼓墩小学的一名教师,在这里养老是她主动向子女提出来的。“自己可以看电视、学着打麻将,每天都过得挺开心,儿女们又可以忙自己的事,不用分神,一举两得,亲情还是一样浓。”阮婆婆满脸幸福的笑容。
    很多老人表示,老年公寓生活丰富多彩,可以交许多老年朋友,大家住在一起,相互照应,是一个很温暖的家。并且这里的服务很周到,饮食有营养,食物松软,适合老年人的口味。
    为了让老人们住得舒心、过得开心,工作人员把各个房间打扫一新,贴上了喜庆的“福”字,还有可爱的卡通福鼠,播放音乐,到处都洋溢着温暖的气息。
  
  搬进新家过大年
  见习记者 徐 斌
    在316国道“三羊路桥”旁边,如今崛起了两排朱红色的楼房,后面还有几排楼房正拔地而起。人们经常会问,这么漂亮的房子,是哪个小区?房价一定不便宜。这个小区叫万众星城,是市经济开发区望城岗村拆迁户的还建小区。
    1月15日,在万众星城的门口见到方国芝的时候,她扛着一条扁担刚从菜地里回来。“我们家冬月二十八就搬过来了,准备在新家过年。”
    方国芝的新家在3单元3楼,是一套4室两厅的房子,还没有装修好,客厅的地板砖才刚刚铺好,厨房和卧室已经完成了初装“客厅很宽敞啊。”“这是最大的户型,使用面积有143㎡。”方国芝说,“这套房子是儿子媳妇们住的,现在先搬过来和他们一起过年,明年我们要搬进独门独户的别墅区。”原来方国芝老两口住的是两间瓦房,儿子早已成家立业,他们分了这套房子,儿子分的是别墅区,考虑到老人爬楼不方便,儿子媳妇还是让她们老两口住别墅区。
    “我们有3种户型,最小的是90㎡,最大的是143㎡,还有一种中等户型120㎡。”村党支部书记周仟华说,还建房的均价与拆迁户的原住房的均价都是380元/㎡,村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考虑到村民们的实际需要,小区还建了车库,两家共用一间,面积有20㎡左右,有车的停车,没有车的放农具。
    望城岗村位于市经济开发区的腹地,从2006年底开始,爱多电子工业园、 星化工、污水处理厂等一批企业和建设项目相继在该村选址落户,该村600多户居民面临拆迁。据了解,万众星城规划面积20万㎡,开工建设住宅楼28栋,已竣工932套,目前已交付村民96套住房,62户已经入住。周仟华说,2008年还建房可以全部交付,到时候村民们都可以住上像城里人一样的房子。
  
  用画笔描绘世界
  见习记者 马培春 通讯员 王合意 蒋 峰
    1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随州城区的特殊教育学校,这里有一位同学,他执意要用手中的画笔把世界描绘。
    他叫陈伟,整个世界对他来说都是安静的,因为他听不到,也不能说,他是一个聋哑人。他掀开饭盒,肉香随即飘来。他比划着要 “说”什么,看记者“听”不懂,他急了。副校长章世忠翻译:“他是要告诉你,这是昨天东城爱心慈善超市送来的肉,感激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采访用纸笔进行,陈伟一手好字“秀”了出来。入学7年,陈伟一直担任学校和班上的干部,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在各种绘画、书法、体育活动中也频频获奖。学校的艺术作品展览室里,有陈伟的作品专版。他的画简单明快,却有着丰富的意象。他用寥寥数笔将一幅小桥流水的画面涂抹得诗意浓厚,画面上的水欢快地淌着,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就在耳边,丝毫看不出是出自一个双耳失聪、口不能言的15岁孩子之手。
    老师眼中的陈伟勤奋好学、有责任心、乐观向上。政教处主任李开兵说:“从一年级起,他就管着教室的钥匙。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早点进教室,他总是提前到教室,放学后最后一个离开。”同学眼中的陈伟真诚善良。他从不拿干部的架子指挥同学,劳动时他抢最重最脏的活儿,下课后同学们都在休息,他还忙着收发作业本。
    面对老师、同学的表扬,陈伟没有一点骄傲。陈伟“说”,他最大的苦恼是没有足够的钱买颜料,最大的愿望是画画,一直画下去。
  
  低保户的喜悦
  见习记者 伍雅兮 通讯员 郑忠元
    1月15日,大雪纷飞,曾都区东城办事处的院子里,83岁的申光兰老人在邻居的搀扶下,正排队等着领“5个5”(5斤鱼、5斤肉、5斤油、5斤蛋、50斤大米)。“这下好了,过年有肉吃了,年货也有了。”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申光兰老人住在捷龙恒通运业公司宿舍楼,她独自带着两个读高中的孙子,住在顶层30多平方米的单间房子里,两张床,一个小桌子,家里再没有多余的家具。“能卖的都卖了,两个孩子要读书,他们很乖,读书很用功,就是总觉得饿,吃不饱。两个孙子平时就用塑料袋装着我炒的米饭,捂在帽子里带到学校,躲在教室的角落里吃。”说这些的时候,申光兰老人一脸泪水,“就是苦了孩子啊,幸好,过年政府给我们补助,有鱼肉吃了,好心人也多,每年儿子的同学会送一些鱼给我们,过年的时候一定给孩子好好补补。”
    裴雷骏兄弟俩在文峰高中读书,一个读高一,一个读高二,因家庭变故,只能靠年迈的奶奶申光兰照顾。东城办事处于2004年为兄弟俩办了低保,家里就靠着每月320元的低保费和公司给的90元维持生计。当记者问他以后的打算时,“好好读书,早点出来挣钱。”裴雷骏说这话时透出坚定。
    “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这是我唯一的希望。”申光兰老人坚强的话语回荡在小屋子里。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走近百姓,新年新期盼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