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难跋涉
作者:原载湖北日报2月16日
(上接第一版) 夏明元算笔账:精减下来的435人,以每人每年开支2万元计,财政每年可节约870万元,这还不包括行政办公等其他成本。 这笔巨额开支的减少,成为随州市大部门制实施的原始诱因。而随之带来的行政效率的提升,则成为其后来矢志坚持这项改革的充分理由。 探索:艰难而坚定 人减了,机构少了,工作还是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满负荷、高效率地运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设机构社会保险事业中心的感受很深。 随州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保合一”,社会保险事业中心27个编制,负责59.2万人次参保人员的保险费征收、保障金支付30多亿元。 在其他地市,这一任务一般由4个机构、80余人完成。“过去医保和养老保险分开,两套人马去企业,今天去,明天来,企业很烦。现在一次征收,减少了对企业的频繁干扰。”劳保局局长夏卫东说。 去年肆虐全省的稻飞虱在随州得以有效扼制亦得益于这种体制。 由于农药监理、植物检疫、保护等6个机构均为农技推广中心内设科室,中心作为农业局的二级单位,可以迅速调集和协调力量,使稻飞虱迅即被有效控制。 不过,“瘦身”后的苗条政府也曾面临“肠胃不适”的阵痛。 本级机构虽然合并,但上面的“婆婆”并未减少。如经委3块牌子,对应省里9个单位。于是,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有时应付中心工作,通宵达旦亦非鲜见。 而且,机构合并造成的职数减少,堵塞了不少职员升迁的通道。一些人抱怨:城市升格了,自己级别反而降了,权力含金量也大打折扣了! 2004年,一些单位擅自更改机构名称,提高规格。时任市长祝金水找相关部门领导谈话,责令整改并写出书面检讨。 2006年9月,市直60家党政机关、128家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15万条信息资料全部上网公开,接受监督。 编制就是纪律,编制就是法规,编制就是高压线。地级随州市成立8年,历经两届政府、三任书记、三任市长,编制一直没有突破860人这一最初设置。“我们在编制问题上,控制得有些不近情理、不近人情。”马清明说。 省委、省政府对随州的大部门制非常认可。在2003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市委书记吴超发言,介绍经验。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十分赞赏。省里主要领导也曾公开表示,任何单位不得干预随州的机构设置,只要有干预的,随州市可以直接向省委举报。 困惑:挡不住前进的步伐 不搞上下对口,不搞横向看齐,随州大部门制一度显得另类。 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条例》规定地市以上必须组建。但随州考虑到国企数量不多,随着改制的进行还将缩小,就没有成立单设机构。 随州信息产业经济总量曾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武汉。波导、爱多、武大光子产业园纷纷落户,其信息产业成为仅次于专用汽车的工业经济板块。但随州并没有单设信息产业局,只是赋予经委信息产业管理职能。因为,在大部门制的理念中,信息产业只不过是工业经济的一块。 部分机构设置“不对口”,必然会引起上级部门支持力度的弱化。为消解不利影响,随州相关部门作了不少工作。 一次次跑上级部门频繁解释。市里主要领导,也经常利用到武汉出差的机会,主动到相关厅局沟通。 对部分实在无法通过上级验收的机构设置,则通过“三定”以及合署办公的形式予以变通。 对于确需增设的事业机构,宁可适量拨付经费,绝不放松编制。如老促会、老体协、贸促会等,均未核定编制。此外,市直25个二级机构,给牌不给编,人员在办公室内部调剂。此举,减员200多。 编制是死的,职能调整则是动态的。随州大部门制并非盲目整合,而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职能强弱,该加的加,该减的减。 比如,他们先后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城市管理执法局。 有的还要分出来。如种子站,作为农业大市,强化它是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有的还要整合,如扶贫办就可以考虑合到民政、农业局中去。 还有农业这块。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系统中都有农业科室或部门,都是围绕农业做文章,可以进一步整合,建立一个大农业部门。 随州大部门制步履艰难地走来。现在,终于走出“孤岛”困境。其不懈探索的宝贵经验,具有样本性示范意义。马清明称,十七大报告中已提出,要“统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机构设置”,这为随州大部门制的下一步改革廓清了思路。 随州的大部门制改革,前途光明! (原载湖北日报2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