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加亩用种量改变育秧习惯
专家建议推广中稻增产技术
作者:邱学锋、
本报讯 记者邱学锋、通讯员张明学报道:农业专家建议,今年中稻生产应该加快推广普及“增加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增产技术,彻底改变以往的用种量少和育秧习惯,力争亩增粮食100公斤。 近几年,随着中稻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和新技术普及,我市中稻生产已连续多年增产丰收,但中稻单产增幅不大。以曾都区为例,一般亩产在600公斤左右,距大面积理想亩单产在700公斤以上,仍有较大增幅空间。 因此,农业专家建议,首先要改变用种量偏少的习惯,以增加有效穗。实践证明,本地中稻适宜栽插密度为每亩1.6-1.8万蔸,亩成穗15-17万为宜。但近年来随着雇工栽秧增加和品种改良,栽插密度和基本苗普遍不足,每亩只有1.5万蔸左右,亩成穗在14万左右,严重影响到中稻增产幅度提高。人们错认为栽插稀点较易田管,不易发生病虫,对产量影响不大。其实,用种量不足,栽插较稀,有效穗不够,是限制中稻单产提高最主要因素。专家建议从用种量入手,由亩用种量1公斤或不足1公斤增加到1.25-1.5公斤/亩,亩密度1.4-1.6万改为1.6-1.8万,蔸栽两粒谷苗,实现“亩增2000蔸,20000穗,100公斤产量”标准。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育秧习惯,以提高结实率。因此,农民朋友在中稻生产中首先应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品种,更应根据历年来高温发生情况,推迟育秧时间,改变育秧方式,科学合理田管,保护作物不受高温热害。例如曾都区中稻两段秧最适宜播种期应以4月15-25日、旱育秧以4月25-28日播种为宜;同时要大力推广旱育秧和免耕抛秧;此外还要做到科学合理田管。抽穗扬花期如遇可能形成高温热害时,一定要保持田间有一定水层或采取日灌夜排方法,以降低田面温度,并可采取叶面喷肥等应急措施,可增强稻株对高温的抗性,减轻高温热害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