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春 行 车 云 山
作者:杨磊

  车云山,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的桐柏山区,海拔近六百米,境内群峰挺拔、山势巍峨。苍山青翠,巨石嶙峋。车云山处处林木蓊郁,清泉长流,每逢遇雨,云雾明灭,群山若隐若现。雨后乍晴,团团白云,翻滚于群峰间,状如万马驰骋,又似车轮滚滚,车云山因此得名。有诗记之:“拔地芙蓉似擎天,四周壁峭中独端。每逢遇雨雾长隐,因此名称车云山。”
  “这里风光秀美还有传说”
    3月21日,一场春雨后的车云山,别有一番美丽。
    曲径百折、峰回路转的进山公路,犹如缠在山间的彩带,又如落入人间的银河。山腰两侧最醒目的就是奇形各异的怪石,或如母鸡伏卵、或如羊群饮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山桃花,璀璨烂漫,淡雅幽香,恰似彩云点缀在青山碧水间。几处山泉,在石林中横穿纵织,地势突转,形成小瀑飞挂,泉水儿叮咚,溅起的水珠悉数跌入瀑下小潭,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这时,不只是何人的一曲采茶歌响起,“百花开花好春光,采茶的姑娘满山岗,采啊采啊,采到东啊采到西,采茶的姑娘笑咪咪……”歌声清扬质朴,错落有致,婉转的小调,顿时让人清心疏朗,犹似身处洞府桃源。
    循着歌声,翻过几道山梁,顿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抬头望眼,漫山尽是绵延不尽的茶梯田,几个采茶的姑娘在茶园里翩跹,时而摘茶,时而放歌。雨后的水珠,还粘在茶枝上,晶莹剔透,微风一吹,便轻颤颤地滚到了地上,润入土中。春雨洗润的茶叶,每个脉管里都涌动着绿翠的欲滴。还有那鹅黄的茶叶尖,努力地探出头来,大口的呼吸着雨露。这绿的叶,红的花,还有那翩跹的采茶姑娘,一幅诗意的美景烙入心中。
    迎接我们的是车云山茶厂原厂长周国启来了,看着我们啧啧赞美的样子他笑了,他跟我们讲道:“车云山的美以空中的云、雾中的茶、峰中的塔、山间的石、山下的湖最为佳境,车云山有八大山景,千佛塔、百庙、马鬃岭、右耳岩、鹰咀石、太峨山、刺鼻尖、双寨,每个山景不仅风光秀美,还有浪漫的民间传说。”千佛塔原名叫仙佛塔,据说,在唐代车云山的茶就已列入贡品,女皇武则天为了赏赐车云山贡茶,特地不远千里从古都洛阳运来白花岗条石修建了仙佛塔。由于茶名塔盛,饮茶拜塔者日众,曾有上千名僧侣前往车云山品茶,因此仙佛塔故名也就演变成了千佛塔。
  “我们的茶是传统历史名茶”
    尾随周国启,我们来到了车云山茶厂,和茶农们聊了起来。
    车云山茶,是湖北省传统历史名茶,茶叶外形紧细园直,锋毫显露,内质香气清高,具浓厚的熟板栗香,滋味淳厚,甜凉生津,叶底嫩绿、柔软。老人周国启说:“我们车云山的茶是历史名茶,茶质好,品质高,它有三不变,即:二十四小时内汤色不变,沏茶后坐车摇荡汤色不变,干茶密封好第二年汤色不变。当年苏联专家品尝后称赞此茶‘汤清叶绿,香高味浓’”。
    老人起身,给我们倒起茶来,“喝茶是有讲究的,尤其是我们车云山茶,车云山茶有个喝法,叫龙凤三点头,要先将茶叶放入杯中加少许水冲洗3秒钟,滤出后注入五分水浸泡1分钟,然后再加水至八分。”周国启说后便给我们示范。我们学得也很有耐心。
    不久,茶厂党支部书记厉泽华也专门来看我们,今年55岁的厉书记,还是那样的精神,他爷爷、父亲都是茶农。我们边品茶边聊,“车云山茶厂现有茶园3000亩,人口418人,茶园实行分茶到户的承包责任制,人均可承包6亩茶田,每亩茶田可产茶80—100斤,人均年收入可达4000元”。谈到承包责任制,周国启最有感触,“自从1983年分茶到户,茶农的积极性提高了,种茶能致富,种茶一年的收入可抵种粮收入的5倍。”说着说着,老人爽朗地笑起来。
    聊到茶史,厉泽华侃侃而谈!“车云山茶历史悠久,据《信阳县志》简述和民间相传,唐朝时期,随州境内的千佛塔附近就有一片茶园,当时为庙里僧人所种。此后茶事繁衍,至明清,都是小规模经营,直至清光绪末年,茶人陈相廷开拓茶园,并产出第一批绿茶,时至1915年,车云山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金质奖,迄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我们要把热情洒在车云山上”
    我们就这样聊着,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休息、有的倾听、有的也不时地热情插话。车云山茶厂的小伙梅于诗既热情也爱凑热闹,他对茶厂有着深厚的感情。“与我同龄的小伙子都去城里发展了,而我就要守着车云山。”梅于诗说,“我认为车云山很有前景,很有开发的价值,在这里我能找到我人生需要的东西,这里是我事业的起点。”
    厉泽华笑了笑,说:“像梅于诗这样的小伙不多,近四年来厂里的效益不是很好,特别是今年遭受雪灾,近80%的茶树冻死冻伤,茶叶总产量同比减少2/3,这让茶农的经济收入大大减少,因此多数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心啊。”
    感伤了一会,人们还是热情洋溢地继续聊着。
    周国启老人,很有感触地说:“我家五代人种茶、制茶,对茶。有着无法言及的感情,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谈车云山茶,都要喝车云山茶,一辈子都离不开它。”
    厉泽华听后表情也深沉起来,谈到车云山,好似总有一种神圣在他的血液里流淌。“每个车云山人,对茶总有抹不掉的情感在里面,我们生在车云山,长在车云山,守在车云山,我们要把所有的热情洒在车云山上。”
    “同是一个山上产的茶叶,茶叶的品质基本相同,甚至我们的口味更纯正一些,可河南的‘信阳毛尖’年销售额数亿元,而我们却只有数百万元。”随州市车云山茶业公司经理周恩忠说,“我们最早注册了‘车云山’品牌,逼得河南茶商另辟蹊径,整出一个‘信阳毛尖’来,我们有车云山最大面积的茶园,有品质最好的茶叶,可我们还是落后‘信阳毛尖’,真得很不心甘。”说完这些,周经理眼睛湿润了。
    聊到前景,车云山人,热情起来。
    “我们的将来一定会很好的。”厉泽华说,“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积极引进外资,以茶为龙头,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开发万亩茶园”。
    “我们这里有好的茶叶,更有好的旅游资源,我们要以茶为美,努力把车云山建成旅游式的家园。”周国启又郑重地补充一句“:这是我们车云山人一辈子奋斗的目标。”
    天色渐晚,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车云山;离开的时候,青山正巍峨、苍翠!
  (见习记者 杨磊)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春 行 车 云 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生活周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