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渴 望 开 窗 看 世 界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期盼
作者:曹平平
  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需要特别的关爱。而在曾都区特殊教育学校,即使像课外书、电视、网络等普通的学习娱乐工具,却成了稀缺资源。他们迫切地渴盼打开一扇窗,了解外面的世界……
    缺少课外书的校园
    3月25日,曾都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个普通教学日,七年级的陈伟随手在黑板上勾勒,不一会儿完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古朴自然、意境幽远。用手语交谈着的几个学生被吸引了,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还有学生指指教室墙壁上的几幅水粉画又指指陈伟。记者请老师问陈伟创意来源,陈伟用手语回答说,他画的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家住农村,他绘画的所有内容都是农村实景。陈伟的桌面上摆着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美术、写字,共6本教材。但他却没有一本课外书。令人震惊的是,班上的其他学生也和陈伟一样,全班没有一本课外书。
    校长常国明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陈伟很有绘画天赋,如果能接触绘画书籍会进步更快。且不说课外书,就是工具书在学校也难以见到。前几天,常国明在八年级听语文课,老师让查生词,结果学生们互相打手语借字典,最终发现全班只有一个学生有字典。
    聋生和培智班学生适合看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课外书。往往某个学生回家带来一本漫画书,全校皆晓,学生们争相借阅;而学校图书室稀疏摆放的破旧书籍,学生们很少问津。
  以校为家生活单一
    据介绍,目前全校136名学生都享受着“两免一补”,享受着低保,接受着来自社会的各种捐赠,吃饭穿衣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学生们都寄宿在校,即使周末也少有学生回家,摆在食堂里由好心人捐赠的一台电视机是学生们观察世界的眼睛。聋生的智力大多是正常的,画面结合文字能够切合他们的理解力,电视机周围总见聋生互相交流意见。培智班学生也乐呵呵地围着电视,看看图像,听听声音。一旦食堂的工作人员调换频道,不同画面纷纷闪现,学生们分歧顿起,有人要求看这,有人要求看那。由于对力量不敏感,有些聋生敲打饭盒或桌面抗议,砸穿饭盒或桌面的现象经常出现。
    信息技术教育、多媒体教学目前还没有进入学校,但学生在假期接触到了网络。一些学生喜欢上网,放假后会进网吧上网,却缺少引导和监管。副校长章世忠说,这也引起学校的反思,学生们长期生活在学校,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他们很渴望外面的世界,很渴望与人交流。听力之门关闭了,聋生对视觉的需求较常人更为强烈,书籍、电视、电影、网络对他们有强大的吸引力。
  艰难成长渴望沟通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学生父母本身残疾,有的学生家庭因病致贫,有的学生兄妹两人都在读特校,有的学生感觉到父母关注健康的弟妹更多……曾都区特殊教育学校里,90%的学生来自农村,90%的学生家庭贫困。学生们更愿意生活在学校里,这里有衣穿、有饭吃、有同学、有老师。
    曾都区特殊教育学校保证着学生的基本生活,也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去年秋天学校新建了康复训练室,课余为学生提供体育器材、棋类等娱乐用品,组织书法、绘画、缝纫等比赛。令人担忧的是,仍有学生课余无所事事,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形成孤僻倔强的性格,不愿与人交流。而他们内心渴望着交流,只要遇到残疾人,即使是陌生人对他们打手语,他们也毫无戒备与之亲近,十分容易上当受骗。
    因为内心封闭,有的学生只认定自己的想法。就有一个学生趁同学不在时,吃了同学的苹果,老师告诉他这种行为不好,是偷。他无论如何都不认同老师的意见,觉得自己想吃就吃了,没什么。因为与外界的疏远,教育特校学生的难度更大。因为生活的单调,特校学生更容易烦躁不安。去年大雪期间,培智班的一个学生难抑烦闷,趟水将棉鞋湿透,撕扯自己的衣服。还有学生掐自己的脸,撕扯手上的皮屑,不顾流血。
    课外书、电视、网络是普通的交流工具,就在普通中小学学生的手边,而它们离特校学生还有距离。常国明作了一个设想,如果每个教室安装一台电视,每个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本报记者 曹平平 通讯员 吴如冰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渴 望 开 窗 看 世 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