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车云山走笔

  弯弯盘山道,霏霏春日雨。
    一群人,错错落落,走在蜿蜒的山路。有清新的空气拂面,有凉爽的山风入怀,有香醇的新茶入口,何等惬意!
    一支笔,点点滴滴,踏足洁白的信笺。写宜人的山色春景,写熟练的制茶工艺,写变化的茶场今昔,回味无穷……
  一片山色数峰云
    车云山林木蓊郁,清泉长流,每逢遇雨,群山若隐若现;雨后乍晴,团团白云,翻滚于群峰之间,其状如万马奔驰,又似车轮滚滚,因此而得名。
    出发时,天色中已显出雨意,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兴致。“天青色在等雨,而我在等你”,雨中泰山、庐山都是另有一番意境的,而等着雨中车云山,既以“车云”为名,当更有别样风姿。
    山路盘旋,低处,偶有清泉漫过。车行山道,跋山也涉水。山边的树长得恣意,枝桠时而划过车窗。映山红也自由的很,有的独个儿开着,无邻无居;有的却成堆成片,红的烂漫,却是一样的亮眼,一样的惹人惊叹。
    不过,一直到我们抬足登上车云山主峰,等待中的雨仍未到来。游目四顾,群山环绕,山风猎猎,云雾茫茫,未见云车滚滚,却见云幕连天,似乎攀上远处的山峰,便可伸手触及。
    从峰顶下来,雨也落下来了。雨不大,有一阵没一阵儿,紧一阵慢一阵儿,不烦人。跟这山上的茶一样,让人觉得滋润。
  一斤新叶二两茶
    车云山毛尖采摘严格,加工十分讲究,要经过“杀青”、“赶条”、“理条”和三次烘焙。车云山茶叶制作技术,已于1981年8月农业出版社出版《茶叶制造学》,作为福建茶叶专业教科书。
    正是车云山毛尖的生产旺季,在基地里,我们看到了新茶制作的全部工艺。
    一垄垄的茶树间,采茶女子灵巧的手指舞动在嫩绿的新芽间。过去讲 “茶不盈寸”,现在则要求只取七八厘米的嫩芽,采摘要求匀、净、嫩。采茶的女子说,每棵茶树上只能摘得一小把鲜叶。
    鲜叶送进车间。只见一字儿排开十几口大铁锅,每口锅前立着一个小伙儿。两口“生锅”夹一口“熟锅”。温度近100℃的“生锅”里,是当天采摘的鲜叶,锅前的小伙要用竹帚将其“炒”干。经此一“炒”,一斤鲜叶“体重”会变成二两。之后到50℃的“熟锅”里,经“赶条”、“理条”,最后经三次烘焙,成为“紧细圆直、锋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的车云山毛尖。全程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而那些小伙子竟然都是“老师傅”,随便问一个,都是十几二十几年的制茶“工龄”。
    一段光阴十年新
    “车云山茶场”于2005年成立“随州市车云山茶业有限公司”,精制出“鄂豫峰”牌车云山茶叶。2007年7月,“鄂豫峰”牌商标被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 “随州市知名商标”。
    笔者再次见到车云山,其间已相隔十年光阴。
    上次是阳光明亮,只是上山的土路上灰尘飞扬;这次来,绝大部分山路已铺上水泥,湿润的空气中,纤尘不动。
    一部黑色的手摇电话机,是我上次印象深刻的事物之一。当时它是联系山上山下惟一的通讯工具。如今,手机普及,手机
    信号已覆盖车云山,一上山,河南移动
    (联通)的短信就来了,提醒你到了它
    的“地盘”。
    上次来,茶场的周厂长很不平:本
    质相同的“车云山”为何市场上远远不
    如“信阳毛尖”?如今,老周场长已“退
    居二线”,年轻的周总广纳投资、借势媒体、精选人才、力推品牌……“鄂豫峰”已渐渐打响。
    十年再见,茶是新的,人是新的,经营观念、经营手法更是与时俱进。就如这春天,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陈创新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车云山走笔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