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非遗花鼓”有新人
作者:常跃耀
  本报记者 常跃耀
    5月18日,一个模样清纯、眼睛明亮的年轻女孩,来到随州市花鼓剧院应聘,想当一名花鼓戏演员。她叫聂姗姗,1991年出生,刚从浙江一个文化演出团队回来,主要从事民乐表演。问她为什么喜欢花鼓戏,她说,花鼓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年轻人去传承它,感觉它与黄梅戏差不多,唱腔很美,是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花鼓戏,作为随州第三张文化名片(与神农传说、炎帝神农祭典并立),由于各种原因,面临传承人危机。2013年5月29日,武汉华中文交所一锤敲定,随州企业家何敬国先生,以2510万元买下原曾都区花鼓剧团,组建随州市花鼓剧院。原剧团80多人,都得到妥善安置,其中留下30多人的原班人马续演花鼓戏,职工身份公转民。随之问题也多,人员老化、出工不出力、工资自付压力大。当时,最年轻的演员46岁,剧院演艺人员平均年龄54岁,花鼓传人后继乏人。何敬国在理顺内部机制之后,向社会招聘贤才,只要有志传承花鼓戏、符合条件的年轻人,都可以进来。
    第一个进来的叫李孜,1987年的女孩,长得小巧玲珑,眼里藏秀。2006年随州艺校毕业,学舞蹈,拉二胡。在社会文艺团体里当过主持人,跳舞、演小品都干过。问她为什么走进花鼓剧院?她说,从心里喜欢花鼓戏,花鼓戏是随州的地方戏,又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传承、不弘扬,沉寂甚至消亡,太可惜了,随州的年轻人应有所担当。问其父母的意见,李孜说,她父亲说,好好上班,把演花鼓戏当工作、当事业来做,只要花鼓戏一天不垮,就一直搞下去。现在,李孜每天早晨起来练功、练声,入院近半年,其身段和唱腔,俨然一个花鼓戏演员。
    跟李孜随后进来的还有徐晶晶、冷鑫和吴坤,都是1990年左右的年轻人,思想活跃,热爱演戏。尤其是吴坤,听说随州花鼓剧院招聘花鼓戏演员,辞掉厦门东方红传媒有限公司月薪6000元的工作,回乡演戏,月薪2500元。问他值不值?他回答得很干脆,值!为什么呢?他说,在外飘荡多年,打拼多年,想回随成家立业,只要花鼓戏演下去,他就会不离不弃,这辈子与艺术有缘,与花鼓戏结缘。干自己喜欢的事,追求自己喜欢的花鼓戏,花鼓戏是国粹,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年轻人有义务传承下去,这就是幸福。
    记者离开花鼓剧院,他们还在彩排《刘二宝经商记》,讲的是一个关于诚信经商的故事,其一字一句、一声一腔,虽还显稚嫩,但随州的花鼓戏已孕育着希望,相信不久的将来,随州的花鼓戏定会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向全国乃至世界艺苑迈进!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非遗花鼓”有新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