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三民工程”提升幸福感
——喜迎随州市第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六
作者:唐天才

  曾都区西城办事处草店子社区四点半学校,网格员义务为学生辅导功课。 (本报记者 徐斌 摄)
           本报记者 唐天才 通讯员 廖进超
    初冬的清晨,早上8点刚过,曾都区东城办事处龙门街社区服务中心已经热闹了起来,理疗室坐满了人,练舞室的老人正在热身,多功能活动室里大伙忙着准备游戏道具……
    这样的场面,在全市大大小小的社区屡见不鲜,这是我市为民共享“三民工程”的成果之一。2013年,我市开始在曾都区实施以“发展民主、保障民生、凝聚民心”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旨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幸福社区让居民生活更惬意
    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处处以群众为出发点去考虑,为群众排忧解难。
    78岁的蒋正英家住龙门街社区,退休前是一位语文老师。如今丈夫去世,儿女也各自成家,只剩蒋正英一人独居。
    “三民工程”实施以来,蒋正英成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常客,她习惯了一边做理疗,一边和老姐妹们唠嗑。“一天不来,就觉得缺点什么,总要和大家见见面才开心!”
    旁边的桌子上,摆放着她前不久才制作完毕的手工作品。在社区老师的指导下,她用塑料和废弃泡沫做了一束小花,起名为“冬日腊梅”,七旬老人如同孩童般逢人便要展示一番。
    龙门街社区党委书记郑忠元介绍,该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1200多人。针对社区老年人和儿童较多的特点,他们打造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四点半学校等,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越来越高。
    此时,社区另一边,工作人员忙着为下午四点半学校做准备,小课堂上挂满了孩子们课余的涂鸦作品。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一本厚厚的“表扬名册”,每天孩子们来上课,表现好的孩子,老师用笑脸做记录。一个学期下来,看看谁的笑脸多,谁的进步最大,成了孩子们最关心的事情。
    今年3月,草店子社区居民反映,白银巷支巷下水道堵塞,污水不能排出,淹至居民门口,严重阻碍居民出行。社区干部获悉后立即实地勘察,与居民商议下水道改造意见。下水道改造费用较高,社区干部与居民一次次沟通,一次次商讨改造资金方案,最终达成“居民出资、社区补资”的方法筹备资金。资金落实后,社区迅速请来施工队抓紧改造,不到一星期,下水道改造完工,居民们满意地笑了。
    据了解,我市在提升居民幸福感上已卓有成效,先后在统筹养老、托幼、家政、餐饮等服务项目上,打造37个“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全市各社区努力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1000多件,切实解决好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便民社区让居民养老更舒心
    顺应居民利益诉求,在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帮、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我市“三民工程”力求创造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暖黄色的招牌、雪白的墙面、整齐的桌椅、崭新的设施……东城办事处舜井道社区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令人惊叹!这是社区投入200万元升级的一家养老中心,老人们在这里或打牌或看书或聊天,悠然自得。
    27个床位,独立卫生间、淋浴设备、洗衣房一应俱全。如果不是前台《日间照料中心公约》的提示,不知情的人走进来,还以为是走进了宾馆。
    社区党委书记朱保国介绍,日间照料服务中心面积1200多平方米,原本是用来租赁的一排商铺门面,地段好,朝向好。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社区将这里改造成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住宿、食堂、娱乐休闲等活动,方便照料“三无老人”。
    这里每张床位都精心设计,为残障人士服务的床位铺位较低,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服务的床位,还专门设计了床上大小便的功能。他们甚至根据问卷调查,考虑到部分老人淋浴不便的需求,设计出由工作人员能监管的坐浴式淋浴间……
    “这份厚厚的调查问卷上,九成社区居民表示愿意来这里养老,安度晚年。”工作人员介绍,社区提供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是在老年人熟悉的环境里和熟悉的伙伴一起生活,这种养老模式他们更容易接受。
    据了解,我市实施的“三民工程”为统筹居民养老做了大量工作,引进怡家、阳光雨等社会服务中心,目前已为6200余名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日间照料服务。
  
            文化社区让居民生活更有品位
    一社一品,让服务“亮”起来。我市“三民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居民认同、特色鲜明”的思路,打造出一批具有文化韵味的特色社区。
    走进西城办事处草店子社区,就如同走进了文化艺术长廊。社区道路两侧,一边是宣传社区文化底蕴及内涵的宣传栏,一边是展示社区“三民工程”实施成果的宣传栏。
    社区负责人介绍,文化走廊能引导社区居民从了解草店子历史文化开始,培养对社区的感情,进而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为居民办的每一件实事,又让居民看到了社区的点滴进步。
    目前,该社区还在进行法治文化广场建设,他们先后做通附近20余户居民的工作,取得他们对广场建设的支持与配合,共拆除违章建筑110平方米,铲除菜地面积510平方米。法治文化广场即将完工,社区和居民的心,也越走越近。
    龙门街社区结合居民需求,多方筹资先后打造了法治文化广场、社区科普长廊、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和书画室等,社区居民经常去消遣休闲,接受着文化的熏陶。
    这些社区所做的工作,只是我市 “三民工程”的缩影。“三民工程”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形成了在全省具有广泛影响的社区党建品牌。
    正如市委书记刘晓鸣说的那样,“三民工程”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工程,群众的幸福指数就是检验成果的指标。我市的“三民工程”,正引领群众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前行。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喜迎随州市第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六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