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绿色兆“丰年”
——湖北丰年公司创新绿色发展侧记
作者:吴财荣

  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杨旻
    从伐木工人到个体木匠、从个体木匠到家具厂老板、再从家具厂老板到丰年公司老总,徐道明、徐道恒兄弟俩在人生的轮回中最终找到了坐标,探索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绿色发展新途径。日前,记者走进湖北丰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探访了徐氏兄弟俩的绿色发展之路。
    2010年2月,徐道明、徐道恒兄弟俩创建了湖北丰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是我市以核桃产业为主体的基层林业企业,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得到市、区林业部门的全力支持;创业3年的业绩得到省林业厅厅长刘新池和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王祝雄的高度认同;创业第5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视察时给予褒奖。
    这个被省政府举荐为2016年度全国绿色模范单位的企业,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成绩和贡献?公司董事长徐道明告诉记者,丰年公司结合生态经济“新三样”建设,回报“山”体,谋求“转”型,广植“绿”色,走出了一条依靠国际前沿科技自我创新超越的产业发展道路。
    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在随州高新区淅河镇农村的徐道明、徐道恒,历经几十年的家具生产打拼成为一方大户,限额采伐使原料“无米下锅”,兄弟俩把目光转向家乡大片大片的荒山荒岗和撂荒坡地,投资政府提倡的木本油料产业,一口气在淅河镇长岭、大堰坡、独山、府君山、赵家咀等村流转山林3万亩,投资2亿元,从自感“技术和管理相对简单”的核桃业做起,逐步做出一个万亩核桃基地、万亩油茶基地、万亩中药材基地,带动乡亲致富。
    “砍树容易栽树难”。整地备苗、修路架电、兴修水利。直到2011年才辛辛苦苦地开出几千亩山林。这年底,公司拿出100多万元从国内采购10万株核桃苗进行栽种,转眼到了春天,一批前来观摩考察的林业专家判断这些品种不纯、发育不良、存活率低。果然,不到一年死的死、伤的伤,几百万元投入化为教训。
    从2013年起,“科技兴业”、“原始创新”成为丰年和徐氏兄弟的关键词。公司在随州市林业局的帮助下,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签订科研合作协议,与华中农业大学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请中国农业科学院首席核桃专家曹尚银、华中农大教授涂炳坤等高级人才做公司产业发展的坚强技术后盾。曹尚银结合国际国内核桃产业现状,对丰年徐氏兄弟说,国内核桃种苗普遍存在抗病能力差、根系不发达、产量低的问题。只有从源头来解决,公司才能掌握正确的发展命运,他希望丰年公司实施工厂化育苗,对国内对核桃产业来一次“革命”。在曹尚银的指导下,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全国首个专业核桃研究所——丰年农林科技研究所,同时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从培育优良品种和提高单产效益上攻关。
    公司把目光瞄向全球,经过考察比对,发现美国加州与随州市的气候环境相似,当地种植的美国奇异核桃亩产达到900~1000斤,而我国平均水平只有200多斤。公司在中国农科院的帮助下,几经辗转花巨资从美国采购了3000株美国奇异核桃母本。但这些母本怎么组培才不至于发生代际衰减呢?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家郁有虎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和攻关组成员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在国内率先攻克了美国奇异核桃从配置、灭菌、接种、培养、炼苗、定植到嫁接等全流程的组培育苗技术,取得成功批量扩繁的“革命性成果”。这个项目投产后,可年产优质良种嫁接核桃苗1000多万株,彻底解决我国核桃苗品种杂、纯度底、根系差的现状,成为世界先进标准的核桃组培工厂。专家测算,这种核桃预计亩产500斤,产量比现有一般品种翻番。
    2015年春,丰年公司把自主创新培育的新品种,按照澳大利亚先进的种植模式,建设了一个中美澳优质高产示范基地,4000棵核桃苗长势良好。如果这个示范取得成功,将成为我国核桃种植模式的又一次“革命性成果”。
    丰年公司从种苗培育到种植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赢得时任省委书记李鸿忠的视察。2015年9月10日,他亲率工作组走进随州市的丰年农业公司核桃科研所和他们投资建设的3.8万亩示范基地,由衷赞叹:丰年公司基地规模全省第一,技术一流,发展潜力巨大,对这样的农业基础项目企业,省市要拿出更有力的措施来支持。
    如今,兄弟俩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林业部门的指导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通过资本上山盘活林地资产,林地增值促成林业崛起,昔日的穷山恶水变身为青山绿水,青山绿水孕育出了不竭的财富。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绿色兆“丰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绿满随州】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