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杰 沈睿
近年来,随州农商行唐镇支行责任在肩,扛起扶贫攻坚大旗,主动上门对接辖内贫困户,探究致贫根源,分类施策,积极探索群众增收渠道,用“金融+”的扶贫方式,走出了一条金融扶贫的新路子。
托起致富梦
针对贫困户居住环境差、劳动能力较强,但无项目、无技能、无资金现状,唐镇支行制定了“金融+项目+技术”的扶持模式。
唐镇黄庙村村民刘刚,家有5口人,田少人多,以前靠砍柴卖柴为生,勉强糊口,但随着燃气灶、电饭煲等走进普通百姓家庭,卖柴收入惨淡,家庭入不敷出,日子过得紧巴清苦。
2016年春,唐镇支行信贷客户经理胡德明在上门对接中,详细了解刘刚的家庭情况后,决心帮助他脱贫致富。唐镇支行认真考虑他所在地有丰富山场资源后,与他充分协商,制定了一个“金融+项目+技术”的扶持方案,并介绍他先到万和镇倒峡村香菇基地打工,一方面维系一家生计,一方面学习香菇栽培种植技术。2017年1月,学会种植技术的刘刚想搞一个香菇种植大棚,资金却成为他摆脱贫困的最后一个瓶颈,但因穷不敢向农商行开口。
一直关注刘刚情况的唐镇支行客户经理胡德明看到放贷的时机成熟,便主动与他和当地政府部门联系,通过精准扶贫平台,及时发放了10万元扶贫贷款,帮刘刚解决了建大棚、购袋料、备菌种的全部资金。
今年6月份,当唐镇支行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刘刚的香菇大棚例行回访时,正忙着采摘香菇的刘刚,满头大汗地指着大棚说:“我也有钱了!多亏了你们,放心,今年我一定把贷款还它个大头朝上!”喜悦挂满脸上。
畅通致富路
针对残疾人贫困户有资源、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无项目、无就业、无资金现状,唐镇支行制定了“金融+资源+流转”的扶持模式。
唐镇华宝村有不少贫困户是残疾,因传统种植效益低而致大面积土地抛荒,仅有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被浪费。
唐镇支行积极引进吴祖树以土地流转方式承包了含8户贫困户在内的近500余亩,建起了大冠稀植、阿浦白桃、蟠桃等特种水果种植家庭农场。吴祖树借助与3所知名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引进新品种达42个,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为农户主办省力化栽培观摩会和专业培训,并签订了技术合作与转让协议。
唐镇支行一方面支持吴祖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打造家庭示范农场、水果示范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引荐当地8户贫困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家庭农场,并向家庭农场发放扶贫贷款80万元。周围农户在专家的指导下,也在自己的自留地里建起了果园。
荒地变果园,闲人成园丁。随州农商行正在极力申报,今后成熟上市的水果将在湖北省农商行“利农商城”线上平台销售。望着长势喜人的果园,贫困户们笑逐颜开。
搭建致富桥
对于成片的贫困户来说,依托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产业带动脱贫,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近期,在随州农商行指导下,唐镇支行找准随县福润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载体,通过政府、银行、公司、贫困户签署“四方协议”,以贫困户贷款入股,公司集中用资还贷,按年约定分红,财政贴息的方式,向20户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200万元,带动贫困户发展新型农业产业,从事大棚蔬菜种植,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户就业增收问题。目前,这一“分贷统还”的扶贫贷款方式正在全市推广。
“有分红,有打工收入,有公司带着我们致富,有农商行做靠山,我们脱贫有盼头!”享受着扶贫“红利”的勤德村贫困户杨生召脸上洋溢着少有的幸福微笑。
今年上半年,唐镇支行深入贯彻金融精准扶贫要求,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先富“脑袋”再富“钱袋”,先“造血”再“输血”,已向辖内30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290万元,多途径、多方式助推贫困户脱贫增收,而且面越扩越广、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