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增长极”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4至5月,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市在抓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较快发展:发展形势方兴未艾,发展业态不断丰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综合效益初步显现,为提升随州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共有省级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名村5个,市级旅游强镇6个、市级旅游名村23个、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湖北星级“农家乐”1300家(其中四星级以上“农家乐”22家、五星级“农家乐”2家)。
乡村旅游起步晚诸多问题需面对
我市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发展态势较好,但依然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缺乏规划引领。各地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完全受投资导向,始终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缺乏规划引领,产品同质化低层次开发,把乡村当镇来做,定位不准,区域性功能不能互补,旅游线路不能延伸,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基础设施滞后。乡村旅游发展市场投资主体参与不充分、不全面,政府投资有限且不持续,造成主要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不完善,交通、接待能力、设施建设、综合服务平台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产业融合不深。我市乡村旅游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没有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和景点文化传统,没有实现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农业、商贸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同质竞争严重。各地缺乏对资源优势、客源市场、市场规模的深入分析,没有彰显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管理体制不全。管理机制不灵活,不能形成因地制宜、“一镇一品”抓发展的工作格局。缺乏政策支持,部门联动不够。各相关部门政策支持不够,各旅游企业之间也未形成利益联动机制,经营促销各自为政。
发展模式单一。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大多是个人或公司流转农民的土地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企业团队运作开展营销,导致农民增收、扶贫效益不明显,没有达到乡村旅游富民惠民的目的。
促销宣传不够。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政府有效引导不够,经营者的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集体促销的积极性,全市尚未形成对外统一的形象策划营销机制,市场辐射能力不强,知名度、吸引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低。
从业人才匮乏。缺乏策划、运营、管理、营销的专业人才,直接导致乡村游发展后劲不足。
打造特色增长极加快发展乡村游
针对上述问题,市政协四届七次常委会议进行了专题协商讨论。会议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重要形式。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持之以恒,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总要求,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为目标,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对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坚持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市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民俗风情和文化特性,邀请国内一流、具有国际标准的高水平策划单位介入,切实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完成各层次的规划体系。规划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休闲度假文化和饮食文化,突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色和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项目。通过规划引领,精心创意策划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项目,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要素齐备、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加大政府投入,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通道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达性。依托现有交通体系,重点推进随县“一心三环”公路建设、徐家河环库公路建设、中华山旅游大道、广水107国道、开发区府君山沿线旅游公路等连接重点乡村旅游资源的路网建设。深入开展“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新(改)建旅游厕所100座,全面改善卫生状况,保持干净卫生的村居和庭院环境。加快民宿建设步伐,带动“农家乐”提档升级,增强接待能力。抢抓城市建设发展机遇,在城南新区高铁站附近或新中心客运站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所有景区景点WIFI信号全覆盖。
扩展相关产业推进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重点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把农业产区变成景区,把新农村建设成为乡村旅游景点,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使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强化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发挥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支撑作用,加强对乡土风貌、文物遗迹、古民居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节庆文化等乡村特色文化,延伸农事旅游体验活动,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突出乡土特色打造精品景区。要坚持“乡味”原则,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努力为游客营造传承记忆、留住“乡愁”的文化氛围,营造“心远地自偏”的心境与意境,把乡村旅游的景点建设成留住“乡愁”的载体。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避免千村一面,打造一批地域风貌明显、本地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美丽乡村,形成“一村一品牌”。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将曾都区九口堰村、广水市孝子店村、铁城村、随县龙泉村、明太村、三道河村作为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纳入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
出台鼓励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制定关于促进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的政策性意见,建立多规合一的政策扶持体系,实行旅行社地接业务奖励、投资奖励等,鼓励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建立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领导体系、考核体系和综合协调机制,对各地采取因地制宜的考核办法,不搞一刀切式的工作绩效考核,运用重点项目领导包保、现场观摩会等督办机制,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突出农民主体注重富民惠民。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处理好农民和资本的关系。既要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和支持的途径与方式,引导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更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民的收益,把富民惠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托乡村旅游点,引导和鼓励农户以自有庭院进行改造升级发展“农家乐”,让农民的客厅变成接待游客的餐厅。鼓励农村集体组织或合作组织,以农民农房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自己开发或吸引他人开发,发展特色民宿客栈。鼓励承包大户进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特色化种植,农户集中连片发展,自成一景,吸引游客观赏体验,获得农产品和农商品双丰收的效益。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入股等形式参与旅游企业,由企业将土地、房屋等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运营,让农民从中获得劳动收入和股份红利收入,带动农民不断富裕。
加强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市场。一要多渠道推介旅游资源。加强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宣传,采取邀请旅行社踩线和走访高校、大型企业等方式在武汉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创办乡村旅游节目,定期宣传随州乡村美景,积极开展“随州人游随州”“外地人游随州”“随州旅游日”等活动,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提高随州对外知名度。二要以举办节庆活动为抓手,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通过举办桃花节、牡丹节、香菇节、银杏节、柿子节等活动,逐步树立起随州独特的乡村旅游形象。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提升服务产品形象。三要利用区位优势,开展精品联合,努力拓展乡村旅游市场。四要针对乡村旅游自驾游客人逐年增多的特点,建立乡村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高速公路出口至乡村旅游点外部引导标识建设,大力拓展自驾游市场。五要编制出版《随州市乡村旅游线路指南》宣传品,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全面宣传推广我市乡村旅游线路和产品。
积极培养人才提高服务水平。相关部门要制定关于乡村旅游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引进一些经过专业院校培训的真正熟悉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方面专业人才;同时采取将原有乡村旅游工作者送往院校进行再培训方式,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保证乡村旅游人员能做到专业性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农民加强乡村旅游观念灌输和旅游知识技能培养,企业要对现有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全员服务水平。按照《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要求,全面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体系,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质量评价制度,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服务意识、形象意识、品牌意识”,整体提升诚信度和游客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