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唐天才报道:曾都区以院区共建曾都专家大院为依托,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引进粳稻种植示范,提高稻米品质,增加农户收益,探索出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新路径。
10月上旬,我市一般水稻(籼稻)收割基本结束,但在何店镇三岔湖村院区共建曾都专家大院的小麦、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放眼望去,仍是一片金黄色,金灿灿的水稻还长在田里,这是院区共建曾都专家大院引进的粳稻种植示范片。
“我们整个基地共有16个粳稻品种,粳稻生长期比目前我市大面积种植的籼稻要晚1个月,基地里的粳稻将在秋播前收割完,与籼稻相比,插秧和收割都会迟1个月。”院区共建曾都专家大院岗位专家王保明说。
据悉,近几年来,为有效提升稻米品质,曾都结合实际,依托院区共建专家大院专家,对粮食生产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转化省农科院技术成果,引进在东北生长的粳稻,开展种植试验示范,持续进行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展示,摸索提质增效的路径,为大面积推广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许贤超介绍,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的1个月时间有很好的温光资源,特别是每天有6到10度的温差,对粳稻生长非常有利。通过这几年连续种植示范来看,基地种植的粳稻获得了成功。
“粳稻和籼稻相比有几大优势:一是增产,粳稻比籼稻要增产10%,每亩可增产70斤;二是粳稻有较好的米质结构,适口性和可口性更好;三是粳稻的整精米率比籼稻高5个百分点以上;四是粳稻有较好的抗倒性和耐低温,能减少种植风险;五是种植粳稻,有利于种植大户、农机大户拉长作业时间,提高机械利用率。”许贤超说。
据了解,近几年,粳稻种植技术逐步在该区种田大户中得到推广应用,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目前该区已发展粳稻种植1万余亩。“粳稻生长期长,利用粳稻比籼稻插秧、收割晚的特性,能够错开农忙的季节,合作社打好时间差,对插秧和直播都有好处,做到服务和生产两不误。”该区农友农技合作社负责人刘啟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