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端 午 的 回 忆

           蔡诗安
  端午节,众多的商场将盐蛋、皮蛋、粽子、绿豆糕这类节令食品摆满了货架,给人的感觉像是端午节已演变成“粽子节”,美食节,不禁勾起了我对当年农家端午的回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童年是在鄂北农村老家度过的。那时的农家端午节内涵十分丰富,而以防病健体、祛邪避灾为重点的节日文化形态,令人回味无穷。记忆中,当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来时,人们天不亮就起床,割回上等新鲜的艾蒿、菖蒲摆放在室内外,整个屋子便立刻充满了浓烈的芳香气味,爽心宜人。老人们说,五月多雨湿热,蛇蝎毒虫纷纷出来,侵扰人畜;各种疫病开始流行,危害人类健康。当时又缺医少药,防病、祛害面临难题。于是,就选在端午这天,采集艾蒿、菖浦等中草药,防病祛害。因为艾蒿、菖蒲都有驱虫防暑、杀菌灭害的药物功效。直到现在,城里人这天也还要花块把钱买把艾蒿、菖蒲,挂在门上晾干备用。大人小孩长痒疮,用艾蒿煎水洗,疗效甚佳。
  端午节这天,母亲们还要特意缝制小巧玲珑的香包,装入雄黄、香料等挂在孩子胸前,驱瘟避邪。儿童还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枕虎头枕,借助虎威镇邪避灾,还有人用五色线编七个花结,做成“长命线”,挂在孩子身上,据说可以保孩子平安。
  记忆深处,最难忘的是奶奶牵着我的小手去田间抹露。不知怎的,端午的露珠,格外透亮晶莹,禾草的清香扑鼻袭人。所谓抹露,就是在端午的清晨,拿一布巾,抹上稻禾青草上的露水,擦脸、擦手,尤其要擦耳朵、眼睛。奶奶说,擦脸、擦手,可祛湿热,不长疮疥。擦耳擦眼,可保耳聪目明。说来也巧,此前,每到夏天,我都要害几次眼病,有时眼睛肿得像红桃,睁都睁不开。但自从抹露擦眼后,就再也没患眼病了。
  端午喝雄黄酒,是必不可少的。这天,人们都要到中药铺买雄黄,打酒回来泡雄黄酒。这种酒除喝之外,还要在室内外洒一点。也有将雄黄调成糊,涂抹在孩子的耳朵、额头上,说是可以防病祛瘟保健康。
  孩子们最盼端午节的原因是能吃到粽子和盐蛋之类的美食。粽子都是自己包,糯米是用自种的糯谷舂的,粽叶也是早备好的。端午这天,主妇们洗好糯米,用清水泡着。再把粽叶洗净,煮沸,消毒备用。米泡好了就包粽子。粽子包好后,还有互送的习俗,如其说是送粽子,倒不如说是比手艺。等到中午,家人都到齐了,才能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
  老家的乡民,把端午节叫做“过端阳”。当年,民间有“玩端阳”的习俗。本来五月初五过端阳,但这时割麦栽秧两头忙,没有功夫“玩端阳”。乡民们就想了个办法,把初五叫“小端阳”,十五叫“大端阳”,农家不过小端阳,等把农活忙完后再“玩端阳”。十五这天,青年男女都要换上干净衣服,打扮一番,赶集逛街,谈情说爱“潇洒”去。那时物质生活匮乏,但文化娱乐很活跃。节前,总有“头人”挨门挨户筹钱,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招来十里八村的乡民,热热闹闹“玩端阳”。
  除“玩端阳”外,还有“送端阳”的习俗,即送“节礼”。端午这天,初嫁女儿要与丈夫同到娘家“送端阳”,节礼有粽子、鲜桃、糖和肉等,家境好点的还有烟、酒共六样。难怪民间有个说法,当得知谁家生了女孩时,人们会说:“恭喜你添了个‘酒坛子’。”这大概就是女儿常打酒孝敬父母的缘故吧。女儿送端阳,娘家就买凉席、雨伞、扇子、鞋篓等作为“打发”。
  今之端午节,国家早已纳入法定节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形态,在传承与发展中,又有了新的内涵。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端 午 的 回 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