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勇 王 岩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全面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把握。
一、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统筹各项部署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中要有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决定》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出发,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
一是明确笃定的战略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我们当前的一个战略任务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提出了“中国之治”战略时间表——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二是统筹协调的战略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顶层设计。在这个顶层设计下,《决定》对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军事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作出了具体部署。三是权威高效的战略执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
二、以守正出新的创新思维全面深化改革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自我满足,更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把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既要坚定信心,也要锐意进取。
一是守正道。“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讨论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回答的课题。其中“坚持和巩固”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保持定力,必须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守正创新的一条基准线。二是创新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探索中与时俱进,通过改革不断自我完善、超越自身经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比如,浙江等地推行“最多跑一次”,针对的就是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再比如,在上海、海南等地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着眼的是新时代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方向。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以科学严谨的辩证思维处理复杂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辩证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的理论品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改革、化解难题、实现治理,就要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统揽全局、总体谋划,又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扼住关键。
一是整体和局部的辩证思维。《决定》处处都体现着辩证思维,如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不仅提出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而且将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确定为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如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提出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这都体现出了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中全面把握事物的辩证思维。二是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思维。《决定》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三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思维。《决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法治、外交等13个方面分析了既要坚持和巩固已有的领域,也要完善和发展新的领域。这既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强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以联系发展的观点就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的推陈出新。
四、以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同时我们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不少。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驾驭风险本领,有效防范、抵御、应对、化解各种风险。
一是学习科学理论。《决定》提出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底线思维作为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领导干部的底线思维能力与其理论功底、理论水平密切相关。领导干部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特别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增强大局意识。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决定》指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领导干部要运用底线思维进行思考和行动,要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具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明辨利害,慎重决策,合理选择,谋定后动。三是树立法治思维。就公权力的运行规律而言,坚持底线思维,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治理方式,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高度重视。《决定》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制度的保障举措。
(作者分别系随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讲师)